作为犹太人对于自己的家园总是有着执念,1948年以色列立国以后,巴伦博伊姆的父母决定移居到那里。1952年7月,他们举家搬迁,路上经过了欧洲。小巴伦博伊姆所到达的第一座城市就是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在这里他参观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并且看到夜晚大街小巷川流的人群涌向音乐厅。那天晚上歌剧院正好上演莫扎特的《魔笛》,虽然一票难求,但他还是决定要去碰碰运气。
巴伦博伊姆非常顺利地混在人群中溜进了音乐厅,还舒舒服服地进了一个空包厢。只是由于旅途劳顿和之前的紧张,他在音乐开始不久后居然睡着了,演到一半时他突然醒来,听到乐声,看到周围都是陌生人,一瞬间他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在这里,也想不起来父母在哪里,只有9岁的他实在控制不了情绪,开始嚎啕大哭。由于干扰听众,被领位员扔出了音乐厅。等他在咖啡馆找到父母,非常后悔自己第一次听莫扎特歌剧就出洋相。
长大以后他在萨尔茨堡的音乐节上遇到了瑞士钢琴家,指挥家埃德文·费舍尔。巴伦博伊姆就弹琴给他听,还去上过大师的课。费舍尔带领丹麦皇家乐团在欧洲巡演莫扎特的作品,当时他边弹钢琴边指挥的样子让巴伦巴伦博伊姆为之倾倒。费舍尔的专业能力非常出色,为人也和蔼可亲,他给了年轻的音乐家许多指点,还鼓励他学习指挥。费舍尔也让巴伦博伊姆看到了一位完美的音乐家应该有的样子。
虽然巴伦博伊姆从小在阿根廷长大,不过接触的环境大多与音乐有关,所以对于欧洲的传统并不陌生。到了萨尔茨堡后他很快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方式,短暂逗留之后他还去维也纳开了音乐会。不过在这里他听到了一些关于战争中犹太人的遭遇。父母告诉他,这也是全家要移居到以色列的理由之一。虽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话题很难理解,也过于沉重,不过他也慢慢开始懂得,艺术家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
回到以色列以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物质上只能维持基本需求,其次是有很多轻规戒律,让他觉得最挑战的还是语言上的困难。因为家里从来没有人说希伯来语,所以进入学校后要从头开始。除了学习还要跟周围的孩子交朋友,接受许多他认为是非常奇怪的想法。以色列刚刚建国,每个人都充满着理想主义,因为大家的努力让社会得以迅速的发展。
在这里他遇到了非常好的校长。老师不仅帮他补习语言,还教授来很多关于以色列的传统。那些关于犹太人的历史,让他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这种思考方式后来也成为他在音乐中的思维习惯。在巴伦博伊姆看来,所有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有两面性,一个是属于当时的时代,另一个则属于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