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家的传记有很多,最著名的可能是那本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但仍旧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当代音乐大师的自传却很少,《生活在音乐中》便是其中一本。
读《生活在音乐中》这本书是由(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这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本人所著,就他本人而言,一直以钢琴家、指挥家、室内乐演奏家这些“多重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而这本自传除了描述他本人幼时到青年一路成长历程和音乐生涯实录之外,更多是侧重于分享他对音乐的体验。实际上,这就是一本自传形式下的“关于音乐的书”,书中记录了他对音乐本身的思考和对音乐的执着,探究着音乐与生命的关系,分享了表演艺术的许多真知灼见,最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些观点时文字使用清晰平易、不卖弄玄虚,令人颇受启迪。所以,每一位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应读上一遍。
接下来,我将带来在这本书中个人认为最精华也是最喜欢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音乐的生命,也就是,音乐是什么、它如何自我表达。第二部分,生活中的音乐。在不同人群的世界里,音乐是什么存在。
【第一部分】
- 音乐是什么?
读《生活在音乐中》通常我们会说音乐的核心是情绪。但除了表达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比如某些剧场音乐),我们也应该知道它是每个个体内心中的“本我”表达,当你听一段无歌词或无标题的音乐时,你能够听到自己。同时,作为人类的一项创造,音乐也是可以用来模仿和表达世间万物的。
- 音乐的生命又是什么?
音乐与人、动物的生命有相似点,始于空又终于空。音乐从寂静处开始运动,遵循着自身的进程与律动,持续到所有音符演奏完毕后再次回归沉静。比如一部交响乐持续演奏60分钟,那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生命全长,毕竟,声音与生命一样不能无止境延续。所以,就像作者原文所说——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逃避生命,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了解生命。
这一章带给我的启发便是,当你能像对待一条生命那样去练习或演奏时,音符会拥有更多力量去成长,同时作为演奏者也会拥有一种新的自由与更广泛的领悟。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音乐】
同样是身处音乐之中,但人的身份却有不同,他们之中有演奏者、听众、或者对音乐进行商业化的人等。那这些角色在如何与音乐共处呢?
读《生活在音乐中》首先比如说音乐生涯刚开始的艺术家。大多年轻艺术家总是容易会忘记,身为艺术家的最大特权并非成名赚大钱,而是达到完全的独立。当你越能以艺术家的身份成长,你就越能变得独立,也越不需要去迎合大众趣味,事实是,因为你的独立性,你应该运用你的才华与知识影响大众。
另外,一名艺术家不光要与同行竞争,更要与自己进行竞争,比如将这次音乐会上的演奏与上次的演奏进行比较。
音乐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你不能演奏完一首作品之后还能把它放入冰箱保鲜,下次想着完整的取出来。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一个独立的版本,它只存在于当下。
而对音乐爱好者们来说,在没有唱片的年代,他们会尝试在家自己弹奏或改编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音乐,这种状态至少是主动对音乐进行实际了解。而现代,可能大多人缺失了读谱的能力、成为了一位被动的聆听者,只能被动的去接受而后变得兴趣寥寥。要知道,读谱这个能力就像会识字一样重要且基本的存在,一旦掌握,他们的世界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生活在音乐中》【总结】
到这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两章节已经展现完毕。一月份时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音乐演奏的准确性。
巴伦博伊姆在文中提到“世上没有正确音乐思路的保险,当然也没有音乐演奏的保险,在这里总会有极高的风险来诱惑我们养成‘安全第一’的习惯”。也就是说,比如当人们第一次拉奏某一困难片段时会自觉放小声以掩饰错误,但当你掩饰完毕之后,音乐便也不复存在。
这些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的答案是——回到音乐的生命当中,郑重且理智的对待它,用全神贯注,纯粹的奉献精神与自律再次去认识它。
“有生命的音乐”“独立艺术家”“音乐的自我表达”……这些是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的另一个维度的大师的见解。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会有更多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