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人世间》中有这么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无用之用,庄子也曾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匠人经过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到人们在供奉一棵很大的树,这棵树的树冠很大,可以遮蔽数千头的牛,树梢有山那么高,这个树如果用来造船,可以造十几艘船。
很多人经过这里,都会停下来,观赏供奉这棵所谓的神树,但是这位匠人却连看都不看就赶紧赶路了。
他的徒弟就问他:“我从小就跟你学艺,从来没看见过这么高大的树木,师父你为什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
匠人回答徒弟说:“这是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木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皿很快就毁坏,用它做门屋,也很难合缝。就是因为它没什么用处,才能长那么高大”
人世间的各种事物本就如此,果树等到果实成熟之后,人们为了打落果实,果树的枝干也会遭受到摧残,大的枝干也会被折断,这些鲜美的果实反而害了自己。
无用的木材,在世俗的眼里没有用处,却能够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得享天年。
当天晚上,庄子带领弟子又去了自己的好朋友家做客。天色晚了,便留宿在朋友家。这位朋友为了好好款待庄子和他的弟子们,就让仆人去杀只鹅来吃。仆人听了命令,便问:“家里的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回答:“杀那只不会叫的。”庄子问:“为何杀不会叫的?”朋友说道:“会叫的可以给我看家守门,当然该留;而不会叫的只会吃我的粮食,留有何用。”于是,那只不会叫的鹅因为不成材被杀死了。
庄子的弟子又想起伐木人的事,于是问庄子:“早上那棵大树因为不能成材,所以可以颐养天年;这会儿那只鹅却因为不能成材而早早被杀。我们该怎么对待这繁复无序的人世呢?”
庄子听了说:“成材或者不成材这个分寸太难把握,而且不符合人生的规律,如果因为这样就牵绊住自己,岂不很痛苦?不如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顺其自然岂不更好?”
庄子回答的是要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也就是中庸之道,看似无用,但有用;看似有用,又无用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处事之道。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也必须是保持动态,合乎道德,当用即用,当藏则藏。
有用与无用之间,得与失之间,本来就是相互转化的,玄之又玄,天之道也。
梁晓声先生写的小说《人世间》,周家三兄妹,老大老二都考上了大学,为周家挣足了面子,成为了有用之才,老三周秉昆则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在事业方面处处不顺,婚恋方面也是娶了个待孕女孩,女孩还要照顾老人和盲弟。可是当周父周母身体不好时,还是周秉昆才是报父母恩最多的那个人。俗话说”养儿防老”,周家三兄妹哪个更有用?哪个更无用?
如今社会,每当做一件事,都要考虑有什么用。有用的就去做,没用的不能去做,做了是瞎耽误功夫。在公司管理中,叫目标导向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总是这么言行,会被认为功利主义。
我也没有任何诋毁目标导向和绩效管理的意思,他们存在必然有存在的价值,历史证明他们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想呼吁的是,给“无用”一点生存空间。
实际上每一个无用之举,都有它的作用,只是受我们认知水平有限,看不到而已。
建国后,国家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扫文盲活动。当时遭到很多老百姓的反对。一出戏里婆婆阻止儿媳妇去参加扫盲课,唱到,十字班,八字班,不当吃来不当穿。至今,更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眼中均是有用。
这就是“无用之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