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能放能收,这一直是我比较理想的课堂境界,既能让孩子们专注的倾听,也能让孩子们思维得到绽放,而且课堂从常规上,看起得体大方。
接手这个班级以来,我首先从课堂常规入手。
一、课前。
首先,下课提前要求学生做好下节课准备,轻推凳子之后才能离开座位。经过长期扎班,目前观察了大多数孩子能做到,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孩子,顽固分子玩性很大,下课一溜烟跑了。
其次,上课铃响之前提前回到座位静息,有管理员数数,一般情况数到1大部分孩子会回到座位,做好静息准备,有顽固分子迟到,被批评过或者站几分钟,这种现象减少了。
然后,巡视桌椅是否对齐,地面是否有垃圾,课桌上,如果水杯,笔袋请放桌仓,笔摆课桌中间,书摆右上角。长期训练还是有效果,个别低段没有养好习惯,还是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并惩罚几次才好。
二,课中。
开课时,仪式感要做充分,起立坐下,小手如何放平,坐姿如何都需要强调。经观察有的孩子能坚持一会,手上就开始搞东西了,有的孩子就开始坐不住了,要么晃凳子,要么抖腿,这个时候就要去提醒了,要么表扬乖的小朋友,要么提醒需要注意的,可以走到他的面前去暗示他。
在语言表达上,尽量规范,全班共同营造生态课堂,不插话,不接嘴,专注倾听,回应,做笔记。实际上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这个班还有几个孩子老是管不住接嘴,老师说什么都能燃起他的想表达的欲望,有时一个人说了其他几个还要跟着说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那么这时我会要求,不准接嘴或者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要么就冷处理。
在课堂思维方面,现在这个班孩子语文基础薄弱,积累比较欠缺,真正能自由驰骋于课堂,与老师进行深入文本对话的并不多,在这之前我可能会认为他们专注力差,确实也有这样的,但是越往后面,越发现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不多。一方面,要关注孩子听课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夯实基础,帮助孩子积累,从听说书读写方面提升语文素养。再者,就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比如那一堂课我备课非常充分,那么在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关注到各个层级的孩子。
今天再次学习《桂花雨》让孩子理解桂花雨和家乡情,童年乐。最开始我就文本讲文本,有的孩子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作者年代久远,没有那种情境,有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桂花就是代表着它对家乡的思念和童年的回忆,我接着给孩子们讲到我的一些童年趣事,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虽然后面有的话题已经远离课本,但是孩子们意犹未尽,后来孩子们用我说的那句语文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我的课堂没有讲偏,最后有孩子说到那我们都可以写一篇作文了,正好这个周末我就布置了孩子们仿照《桂花雨》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当然有孩子说到我没有老家,我家就在成都,我就顺着他说,成都这么好的一座城市,正好可以多了解一下,写下来。孩子们点点头。
从孩子们的假期作文,要求的七篇,孩子们写得很认真,题材也很丰富,这和平时要求留心观察生活和多练笔离不开。
课堂规范和思维灵活两个方面,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