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大家两个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
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人们没生病却会往医院跑?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体检。
那你认为,目前的疾病预防体系完善吗?估计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为什么呢?你只要想一下人们熟悉的两位名人,赵忠祥先生、吴孟达先生去世的原因就不难解释了。他们都是医疗条件比较好的高收入人士,但又都是一查出来就已经是癌症晚期,来不及治疗而去世。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每年一度的体检,所能带来的健康保障有多大?能否有效筛查出早期大病?结果实在让人担忧……
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周围有一些熟悉的长辈,每年体检都没查出什么大问题,但有一天却忽然因为某种大病而住院,然后就被告知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由此可见,目前的疾病预防体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更让人无语的是,很多大病在早期并非查不出来,而是统一组织的年度体检没有相应的项目,一些不同的人需要额外加做的不同检查项目也没有人再去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消费水平、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人们的健康生活、未病防治意识也在明显增加。各种专业体检机构,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体检项目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营养、健身的知识也在广泛传播。这些一定程度的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但这些距离让绝大多数人会用、愿意用、用的起,从而达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让全社会人均寿命再显著提高一步还有着较大距离。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各种文化层次的老百姓易于接受、用着方便、价格亲民的得到疾病的及时监控、预防?有没有哪个医疗科室或机构,能够一站式协调处理用户的各种日常健康问题,了解用户各个时期的全部健康状况,能够接收到用户自己记录的症状和有效健康数据,能及时给出健康预警,能在必要时强烈建议用户去做一些检查治疗,能根据用户的预算给出合理的医疗建议,能够为用户提供详细具体的日常饮食、运动计划、指标控制方法呢?
有人会说,这个听起来好像有点像高收入人群才能享受得起的“私人医生”啊,其实本文要说的正是比私人医生所能提供的服务还要强大、全面,而且普通老百姓也用的起的医疗部门--健康规划科室或机构。
1.健康规划科室或机构,可能吗?
即要提供比私人医生还要强大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又要价格低廉让普通老百姓也用的起,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不过,从投入产出比,还有技术的方面来说,这样的部门完全可行。
1)投入产出方面
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提出过一条著名的交易成本原理:一个企业或者组织,运作起来,提供的服务,如果能够比用户自己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那么这个组织就可以生存。
从医疗费用的角度
检查费远低于治疗费、小病治疗费远低于大病治疗费。那么如果健康规划部门能够通过大数据、AI等高科技手段,更加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安排好用户应该做的检查,能够让用户在小病或早期症状时就及时发现,以更小的代价尽早治愈。那么避免花费的金额,就足以推动健康规划部门良好的运作。
从用户的角度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疾病通常都会有好几种,甚至更多种。大多数人很难、也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学习一大堆医疗、营养、健身知识,他们只希望有个可靠的人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最好这个人能够指导整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应该重点再去做哪方面更详细的体检、到哪个医院哪个科室可以获得更高性价比的治疗、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哪些必须改正等等。这时候如果有专业又廉价的健康规划能给出横跨医学、营养学、运动健身的详细方案,那么将大幅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大幅提高用户的健康指数。
从成本的角度
如果是小范围的私人医生,他们一个人只能为几个、最多十几个家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那么他们很可能自己必须成为全科医生,各种问题都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没有规模效应,成本自然较高,而且最终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很有限。大规模的健康规划部门,依靠的则是协同分工,灵活对接各种资源,安排、协调、跟进、把关服务的全部过程。而原先各个单位的医生、营养专家、健身专家则仍是各司其职,专精于自己的领域,只是在需要时提供会诊。这样一来整个健康规划服务更像是流水线作业,效率自然也就更高。
2)技术方面
目前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云端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远程医疗会诊、可穿戴设备、协同办公系统、物联网、5G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建立健康规划部门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健康规划可以记录每个用户从出生到去世的所有医疗健康数据,并实现全国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间实时共享。健康规划的从业者也将包括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员,逐步分析出各种疾病、各类人群的预警诊疗节点,以及更多非常有指导价值的规律。甚至是否过度医疗了,也能分析判断出来。
2.多方共赢的态势
前面已经分析了健康规划在经营上、技术上都是可行的,那么现在再来聊聊,谁更有可能去推进健康规划的发展,哪个单位能够从健康规划业务中获益。
1)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基层医院、分级诊疗
最有条件推进健康规划服务的单位,当然非医院莫属了。不过各类医院的优势不同,所发展的重点也会有很大差异。
三甲公立医院,集中着全社会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实力雄厚。可以建立健康规划中心,以大数据分析,远程会诊为重点,整体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同时辐射周边。不过,因为三甲医院通常已经人满为患,所以再发展接待时间长、频次高、收费低的健康规划门诊估计热情不会太高。
私立医院,一直在众多公立医院的夹缝中求生存,往往主打服务优势或某种特色医疗。而投资少、见效快、难度适中、用户粘性高、潜在用户量大的健康规划业务,正好可以发挥出他们服务更细致的优势,作为与公立医院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尤其是在国家还没有实现将用户健康数据全国范围打通的时期,私立医院更是可以从公立医院手中取得不少患者份额。
基层医院,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分级诊疗,但设备、医师实力都相对较弱的基层医院仍然无法与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对抗,人们仍然更倾向于有了问题直接到大医院去诊疗。不过,有了健康规划门诊就不一样了。因为人们将更多的在没有出现症状时到身边的社区医院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这些就在百姓家门口的门诊,能够更及时、更频繁的接触到周边用户,可以做到比大医院更加了解用户,更针对性的为用户做健康规划,人们下班后、晚饭后也可以更加顺便的前往。同时,基层医院密切的与三甲医院健康规划中心进行协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小问题直接解决,中问题与三甲医院视频会诊解决,大问题引导到相关大医院解决的分级诊疗效果。
2)专业健康规划机构
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健康规划机构,因为脱离了某家具体医院的限制,规划的选择范围更加灵活。可以更加广泛的与各类医疗、营养、健康、健身的单位或个人合作,甚至可以直接推荐外省或外国的相关服务,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出其他衍生服务。
从就业、创业的方面来说,健康规划产业的兴起,将带来一大批相应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以及前景广阔的创业机会,不仅需要医疗、健康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数据、互联网、IT、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也会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说的是,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看不起病,再好的规划也是白搭。健康规划的发展,与社保力度、人们收入的提高密不可分。
不过,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供给侧,社会中的许多新兴领域正在朝着高度集成的趋势发展,比如芯片、协同办公系统、智慧城市系统等。需求侧,人们看的是书但要的是知识,买的是床但要的是睡眠,去的是医院但要的是健康。或许老百姓真正想要的,不是一大堆群龙无首的医院科室、一大堆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检查项目,而是只去一个地方,就能帮他解决一系列健康诉求的部门。
既然健康规划更能满足人们的核心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好处显而易见,条件已经具备,那么相关部门、服务、职业什么时候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