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住一个喜欢的作者就盯着作品看,这不,蒋峰的《白色流淌一片》看完后,我又看了他的《为他准备的谋杀》、《一、二》。我读过的他的三本书里,有着一个相似的主题,那就是死亡和爱情。
这一开始有点让我不太好接受,感觉干嘛老是写死亡呢,而且一本书里总是要死好几个人,像《为他准备的谋杀》里,主角的父亲、母亲、妻子、哥哥都先后死亡,《一、二》里主角的父亲、姐姐、母亲都先后死亡。两本书都以第一人称“我"为主角,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感受一个几乎所有亲人都死去的生活,除了探究他们的死因,还有他的爱情。
后来想想,还能有比这两个主题更令人吸引人的主题吗?还有比这更有冲击力的内容吗?看到知乎上有人评价蒋峰,说他对自己的内容不够自信,所以总会过几章就死人,我不禁一笑,确实他的小说里死人太过频繁,肉眼可见的害怕读者读不下去。但是也许并不应该苛求,想要吸引读者的注意有什么错呢?死亡也确实是最令人震撼的一种状态,虽然有些极端,倒也并非离谱。
死亡和爱情,算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了,也许终其一生,我们反反复复地追求的不过是如何避免死亡和如何得到爱情。死亡切断了一切可能,让无法再挽回成为关系的终点,作者让死亡反复出现,是不是也是暗示着世事的无常,你所以为稳定存在的亲人,令人厌倦和想要逃离的关系,一旦以死亡的面目出现,会不会让你反思,你到底有没有对身边的人有深刻的了解,是不是一定要在失去之后,才发现他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模样。
在《一、二》里,“我”的父亲在印象里是一个被贵族家庭出身的老婆压抑得生活不下去的警察,懦弱的个性,被母亲的语言暴力折磨以至卧轨自杀。而在母亲死后,“我”却渐渐找到了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说父亲辞职后没有收入来源,为了给女儿和儿子提供上学和生活的费用,保险后自杀以换取保险费。一个版本是说父亲是在职位上收取了贿赂,却不敢用,只有自杀让朋友把钱送到家里。第三个版本是父亲的朋友原来是母亲的青梅竹马,他们在重逢后旧情复燃,被发现后父亲自杀。
书里并没有清晰的证据表明真相如何,其实无论真相如何,父亲死亡是事实,这个事实经由不同的片段、不同人物、不同的情节不断修改。
《一、二》里的触目惊心的是母亲的形象,她的出身和结婚后生活的落差让她无法安宁,她不断咒骂身边的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父亲、姐姐的自杀,就连儿子也远远地离开了她。她变成了一个悍妇,为了谋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卖假刀,生活把她打磨得面目全非。这种情节的设定在残忍之余又有些眼熟。张爱玲的《金锁记》里的七巧和母亲有不少类似;还有一本忘记名字的小说也是一个特别刻薄的母亲,让亲人无法忍受而自杀的故事。
除了主题的终极,内容的极端外,蒋峰的书还有一个特点是结构的精巧,他像是一个熟练的电视剧的编剧一样,不断地交织出现画面,而这不断交织出现的画面最后凑齐整个故事,就像他自己说的,你在第十二章读到有人把衣服挂在钉子上,而这颗钉子是第二章里钉上去的。也像是左给一张图片、右给一张图片,渐渐你发现所有的图片拼成了一整张图。他像是打一种针脚复杂的花样,最后织成了一件毛衣。
对蒋峰的兴趣没有停止,也许我会继续找他的小说来看,也许我会模仿一下他的写法,写一个关于死亡和爱情的故事,不过对于他的那种交织的结构感觉不太容易掌握,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