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寓所旁边,有条未名河。河上有座石桥,古朴雅致。因为普通,本是未名桥,在剥落的桥头柱子上,依稀可见建造的年月,除此别无其他。只因不知不觉间,它已经陪伴我两个春秋了,每每心中纠结,便到桥上散步,往来的行人多是匆匆过客,除了问路,少有言语。久而久之,也许是它的沉默感染了我,从桥上回寓所时,总能泰然自若。心存感激之情,姑且打心中将它命名为沉思桥。桥下的流水淙淙流淌,然后融入滚滚长江,一如今天的人们,总是为这为那趋之若鹜。这河水与我以前见过的不同,荣枯无秩。前夜还是涓涓细流,清早起来,却已经盈满似溢了。稍不留神,又如前夜。如此往复,水却未曾断过。加之最近看了些外国文学里边有关自然主义的描述,其中主要观点是强调自然景物与人之情思的对应关系。便自然联想到这水的荣枯正如人生的浮沉。得意时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喜悦,失意时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中包含淡淡苦涩。辛弃疾可谓戎马一生,最后叹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也许是对过往的反思吧。汹涌过,翻滚过,最后还不是随着长江,成为沧海之一粟么?与今早的短暂而虚假的膨胀相比,我更喜欢前夜的涓涓细流。站在桥头,听着水的柔情,水的智慧。若得上天恩赐,月光皎洁,那是最美不过的了。此情此景,还有什么言语赘述呢?唯有沉思,唯有沉默。一切皆在桥头,一切皆在水中,一切皆在心里。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处没有山,沉思桥也可勉强充当这一角色吧。虽没有大山的巍峨挺拔,但得仁者之山的精髓,那就是静,泰然的心境。多少人不是在身不由己的喧嚣中寻觅这样的心境呢?登山之乐也就可见一斑了,毕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嘛!人是矛盾的,也是需要平衡的。在一整天的忙碌过后,漫步沉思桥,一切就慢了下来。整理一下疲惫的身心,明天继续赶路。张弛有度,才不至于步伐沉重。
一个人斜依桥头,有点冷,并不悲凉。心中突然响起了沈从文先生的那句话,“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时光的人。那是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的最好的风景。”简单的排比,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打动了我。默念着。
我想,我不会忘记沉思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