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电影
豆瓣评分9.1,同类题材最高分,你还没看吗?

豆瓣评分9.1,同类题材最高分,你还没看吗?

作者: Vmenu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15:29 被阅读0次

    这部韩国电影有着诸多的译名,如《外婆的家》、《回家的路》等等。然而我最喜欢的译名还是《爱,回家》。而我之所以沿用影片的译名作为本文的题目,是因为在电影中,导演试图探讨的正是人性中正在逐步淡去的亲情。

    镜像神话 

    当电影的影像出现在电影荧幕或电脑/电视机的荧幕之上的时候,也就正是标志着我们观影体验的开始。而这种观影体验的默认前提是观众对于影片本身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的认同。在这样的认同中,也就造成了观众本身就电影中所构建的场景的一种缺席状态。正是在这样一种缺席状态之下,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带有一种审查(或者说是上帝视角),进而能在故事本身的基础之上对故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在这部电影中,从汉城来的小男孩Sang-woo这一角色无疑会起到一种类似于观众的上帝视角的这样一种作用。看完整部影片,我们知道,至始至终导演都在尝试用小孩子的眼光来重新审查故事所构建的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眼光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位无私地、默默地为后人付出的伟大外婆的形象。

    我们都说小孩子的眼光是最为纯净的,因为他们还涉世未深,故而看待事物的目光都毫无避讳。而这种眼光却往往较之成年人看这世界更为的真实。

    刚到外婆家的Sang-woo对于乡下的一切都是无比地厌恶的。导演运用主观视角模拟Sang-woo的目光对外婆的家进行了多处的特写描写,在反复切换的镜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婆家的残破。而这对于Sang-woo,一个自韩国首都汉城而来的城市孩子而言,无疑是难以忍受的,几近乎是一种噩梦。而正是这样一种梦与现实的落差,才构成了之后人物的转变的隐藏因素之一。

    本片的另一主角,Sang-woo的外婆,在电影中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却深入人心。在形象的设定上,外婆的背是佝偻着的,愚钝的。对于这一形象设定的解释,导演体现在电影中的便是透过屋门给了背对着镜头的、盘坐着的外婆一个全景的镜头,而这一镜头的背景是远处烟云缭绕着的大山。而对于这一镜头的解释除了“外婆那对后人如山般沉重却不为人知的爱”这一解释之外,我再找不到其它更为合适的。也正是这种如山般沉重的爱,外婆的背才会被压得佝偻。而之所以说外婆是愚钝的,导演同样在影片中给予了解释。快速的平移镜头,最终停留在了一个浅景深的中景画面之中。画面中的外婆在摆弄着Sang-woo类似于积木的玩具。而有着明显的形状之分的东西,外婆却是不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将其安放。有趣的是,导演似乎是有意进行这样的一种形象的设定,以至于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同样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普通、朴实,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愚钝的形象却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这样一种极强的代入感在会很大程度上了打破电影的虚幻体验,从而营造出一种真实感。这样的真实感正是荧幕前的观众所追求的一种观影快感。这样的观影快感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之中,被称为镜像。

    现代主义式寓言

    当城市的物质需求逐步取代了亲情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当有一天我们需要追在亲情的背后去寻找它、呼唤它回到我们的身边的时候,这个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电影中所探讨着的追寻亲情的命题,是对时代的拷问,也是一种现代主义式的寓言。

    在电影中,曾多次给了路以镜头。影片开头时,Sang-woo随母亲坐车来外婆家时,以俯拍的大全景展现的、弯曲的山区公路,这里似乎暗示着寻找亲情回家之路的坎坷与曲折。而在影片接下来出现的、同样是这条路的时候,导演用的却是定点机位的平拍手法,在全景的画面中,外婆的身影慢慢地出现在了缓缓驰来的车辆后面。而后,定点内反拍机位,镜头切至近景的画面。画面中,Sang-woo原本紧张的神情一下就舒展开来。镜头再切,中景的画面中,佝偻的外婆杵着拐棍,缓缓而又坚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镜头再切,中景的画框中,Sang-woo跑向外婆。镜头再切,侧拍的方式,在一个全景的画面中,外婆坚定地走着,镜头跟着外婆平移,Sang-woo从右侧入画,接过外婆手中的包裹,在外婆的前面,自右侧出画,走在回家的路上。有趣的是,在此之前,在镇上坐车的时候Sang-woo是拒绝帮助外婆拿包袱,而只拿走了用外婆的血汗钱巧克力饼。这不同于一般电影的入画、出画方式的运用,以及视听方式所构成的画面,似乎也暗示着外婆无论时代怎么地变化,依旧会墨守心中永恒的亲情。同样的,Sang-woo结果包裹的那一瞬间也暗示着他离“追寻着的亲情”更进一步了。

    而在之后,一个定点拍摄机位,全景的画面中,Sang-woo在前,外婆在后,走在回家的路上,Sang-woo缓缓走至中景的画面,一个惬意的微笑,而后镜头下移,特写的镜头中,Sang-woo将剩下的那块本留在明天吃的巧克力饼塞进了外婆的包里。这放进去的不是巧克力饼,而是亲情的甜蜜。之后,镜头切至全景的画面,侧拍的方式拍摄走在路上的Sang-woo和外婆的背影,而后,镜头平移,从侧拍移至一个背面平拍的全景画面。纵深的画面中,Sang-woo走在前,外婆走在后。一老一少的对比,是亲情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年轻。

    而与这样一组画面形成对比的是之前Sang-woo偷走外婆簪子拿去换电池迷路后被人送回家时,在回家的路上相遇外婆时的场景。纵深的全景画面中,外婆至画面深处入画,Sang-woo站在画框前,处于中景的的景别。而后背景虚化,中景,展现Sang-woo不安、忐忑的神情。而后,切至侧拍的全景画面,外婆从左侧入画。而后,镜头平移,外婆慢慢走过Sang-woo,“似乎”没看见他。镜头又切,切至背后拍摄的中景画面,外婆佝偻着朝前走去。镜头再切,侧面平拍的方式,全景的画面中,与Sang-woo拉开一段距离之后,外婆慢慢停下了脚步,,回头看了看又接着向前走。而后镜头平移,Sang-woo追着外婆的步伐。机位定点,同样的景别中,外婆听到呼喊,回过头来,Sang-woo窘促地回走。同样是一前一后的顺序,这样一组画面中所体现的是对亲情需要追逐的无奈。

    在这样的前后对比中,就无形地突显了上文所说的现代主义式寓言,再这样的现代主义式寓言之中所突显而出的则是电影的主题——对渐渐淡去的亲情意识的追回。

    教育寓意

    在影片中还有一部分对于物件细节的有趣镜头描写。

    电影开头,在侧拍的机位、中景的画框中,Sang-woo百无聊赖地摆弄着一辆四驱车玩具。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相对于Sang-woo即将去到的乡下而言,在无形中,则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陆续出现的机器人玩具、轮滑鞋等等,也都是有着类似的象征。导演似乎是有意将这些物品带到了贫穷、落后的乡村里。看似格格不入,实则另有深意。当这些物件出现在这里,他们本身便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文明的含义,而这种文明的含义既包含了某种工业化的象征,也代表着某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教育的含义。

    有趣的是,当乡下小孩Cheol-yee试图触碰Sang-woo手中的机器人玩具时,在一个中景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Sang-woo是一脸鄙夷地将玩具拿到了另一边。如果说,这一画面中的Sang-woo是一种高傲的表现,那么接下来极具讽刺寓味的是,在一个中景的画面中,自以为眼高于顶并掌握着全局的Sang-woo肆意地戏弄着Cheol-yee,但是在戏言成真之后,Sang-woo略带羞愧的脸缓缓低下时,在一个特写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原本被Sang-woo视为珍宝的机器人玩具却被他自己踩得支离破碎。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谶语:“解铃还许系铃人”。之所以提到这样一句谶语,是因为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Sang-woo随身带到乡下的玩具,诸如:游戏机、机器人……这一切不仅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更是Sang-woo自己始终在心理上觉得是高于这些乡下的一切的。而当这些所谓的代表着城市文明的东西被一一损坏之后,那么Sang-woo就失去自己所仰仗的心理优势。因此,在特写镜头中被踩毁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机器人玩具,更是Sang-woo自己的心理防线(或者是心理隔阂)以及他自认为的心理优势。

    在电影中还有另一处相似的场景是,在一个中景的镜头中,当Sang-woo玩笑式的动作——把外婆唯一的鞋子扔进草房,而后我们看到,在近景中,外婆不得已赤脚行走在满是裸露石块的地上。而之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晚上回来之后,在特写镜头中,外婆全是汗的脚踩在了Sang-woo同样视若珍宝的人物卡片上。就卡片本身而言,会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含义,而它的持有者Sang-woo同样是在城市中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新生代儿童,然而他却不懂得丝毫的分享。与此同时,当卡片在履行自己本身应尽的义务(文化的传播)的时候,我们看到在一个全景中,Sang-woo将卡片交给了外婆,而在外婆回家后对于卡片的一个特写镜头中,我们卡片的背面写满了Sang-woo教给外婆的,给自己写信时要用到的常用词汇。这个时候,卡片也完成了自己本身应有的义务,即文化的传播。而这样的传播在电影中是建立祖孙关系之上的,于是在这里,这一系列的场景都可以解读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留住人心之中最为珍贵的情感,而不是疏离。

    来源/电影死忠粉豆芽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评分9.1,同类题材最高分,你还没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gm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