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278/d5b7a44230e07c55.png)
我之前说过,而且很多老师们在谈到写作练习的时候也都一致地强调,再多的技巧、方法、思维,都得基于“写起来”这个动作,不写,所有的“学习写作”都是空中楼阁。
可是问题来了,很多人一提到写作,总给人一种考试写作文,如临大敌似的任务感,在没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没有几个人会主动去做这么一件“痛苦”的事,这就使得“写起来”这个动作永远不可能实现。
和菜头说,他每隔几年都会在网上呼喊一番,希望人们拿起笔,或者键盘写点什么东西。为此,他每次都要绞尽脑汁找个新理由。可任凭怎么呼喊,能够响应的人总是那么的少。最后他找到了那个人们心底里的开关,那就是“我怕自己写不好”。
这就陷入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了,因为担心写不好就不写,又因为不写就注定永远都是写不好的。为了破除这个怪圈,我想,还是需要从人性底层的认知来来寻求解释。
1. 自恋
自恋是人的本能,而且越是不成熟的人越是自恋,婴儿是全能自恋,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巨婴就是带着这种全能自恋,破除自恋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创作,就是能够给我们带来由内而外的成就感和满足自恋的。所以,我们的写作自然也就带着炫技的目的,从内容上得是高大上的思想主题,从表达方式上得有熟稔的文笔技巧。可是,这真是对于写作认识的误区。
说到这,我又要提到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是那个时候最伟大,也最有力量的作品。那个时候,左翼作家们写的内容都很弘大,动不动就是国家、民族、人民……可是写出的东西更像是宣传品,而不是文学作品。据说当时的萧军特别狂妄,说我的小说是最伟大的,萧红那些散文没有什么价值(可萧军那些文字抗战结束后就没人看了,而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到现在还被奉为经典)。鲁迅写的大都是自己的个人体验和真实感受,他写自己童年时代的孔乙己、少年时代的闰土;他写《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他的学生;他写《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面的几个烈士都是和他交往频繁的朋友或学生。而且我们看鲁迅的语言文字再朴实不过了。
他描写孔乙己出场的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得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和菜头在他谈写作的一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文字的价值在于记录,这和文笔没有任何关系。发自内心的文字,哪怕文笔并不那么让人满意,但是文字本身有自己的韵律和生命,一样可以让人读得下去。
而文字道从来都是魔道,越是钻研如何让一句话打动人心,为某一瞬情感找到最妥帖的表达方式,也就堕入魔道越深。
《在路上》的凯鲁亚克要借助安非他命才能写出那种飞驰的句子;
《麦里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需要离群索居才能拥有文字上独特的质感;
《老人与海》的海明威吞下猎枪自尽,因为他的笔墨远远达不到他要求的力量和速度。越是在文字里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人,内心世界也就越发黑暗;越是探究玄妙的文字技巧,也就越是接近内心深处可怕的深渊。
你知道在极为幽深之处,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引动人心,夺人心魄,也就越容易用自己的生命作为献祭,去作为技巧的交换。
当我们不再追求文字上的表现欲的时候,写作已经放下了最重的一个包袱。
2. 设限
我们通常说见识很重要,就是见得多了,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可是我要说,如果我们看过太多优秀的作品,就难免会陷入到“应该”、“本来”的理想化格子里。就好像一个创业者,学习那些大品牌、世界500强企业,把他们如今的一些制度,商业策略往自己现在的路径上套,而忽略了他们那些制度、商业模式是由当时具体的商业环境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种设限的思维很容易让人活在理想里,而不顾当下的具体环境,从具体问题出发。
2月14日情人节的时候韩寒在微博上说他在路边吃拉面,听到背后一桌情侣的对话,其中一方说“你这就是喜欢而已,真正的爱都是很克制的。因为喜欢才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有多少人的生活被这些流行的段子或者所谓的人生格言给套住了。韩寒说,当时要是写了“喜欢就是克制,但爱就会放肆”呢,好像也可以吧。人的性格各不同,没有一种表相就一定呼应某一种事实。
写作也一样,像我上篇文章说的,如果每次写作都按着史蒂芬.平克说的“将网状的思考,以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那估计永远都写不成了。
不要设限,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够将你看到某一段话而产生新的理解,做了某一件事有新的体悟,遇到某个人给你带来的情绪,不加评价,让感觉自然流出,才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
3. 没有东西可写
我们说要言之有物,就是表达得有具体的对象,而不是假大空。
有人说我的输入不够多,见识太浅了,阅读量太少了,没什么可写。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输出倒逼输入”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当你不去写的时候,甚至阅读的时候也不做读书笔记的时候,看一篇文章或看一本书,就跟看剧一样,仅仅是一种享受,这就好像“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这些道理对你而言只是心灵鸡汤,给大脑带来快感,只是爽过了。心灵鸡汤跟哲理的区别只在于你能不能找到勺子喝上一口,能喝上就能滋养你,进入你的能量体系。当看到有感觉的地方停下来,加上自己的理解,这个道理才与你产生连接,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在你行事的时候冒出来影响你。
每天身边发生了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所思所想,这一切都可以构成我们写作的内容。不需要高大上,不需要思想深刻,不需要文采优美,只需要真切表达。
这是我在初夕那天简单写下的几句话:
在一个本来你熟悉又热闹的地方,当我听到楼下不断有拉杆箱滑轮摩擦地面的声音经过,知道他们一群群涌向火车站,机场,然后纷纷消失在这个城市的时候,跟你去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却是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全然的陌生,然后你可以发现很多你没见过的景观,自然的,人文的,但前者带给你的更多是失落,甚至是荒凉感,拥挤的街道变得门可罗雀,商场里再欢乐的音乐也驱赶不了这份清凉,广场上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安静,起初,这一切都让你感觉到非常的不适。但这几天下来就慢慢习惯了,难得的一分清静,人的弹性真的是挺大的。
还有的人说,我的东西要留着什么时候写,现在写了怕以后没得写。这是纯粹的机械思维。我的体验是越写越多,因为写的过程本来就是大脑在整理的过程,整理的过程大脑神经元又在不断发生新的连接。所以,只要写起来,就会不断有你意想不到的想法自动冒出来。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写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新的想法,而且还会引导你去思考新的问题,兴趣来源于好奇心,让你的神经感官变得更灵敏,去发现更多未知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