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过得很快,京郊的银杏叶金灿灿,北京最美的时光,恰如其分的到来,却也流逝的很快。
金秋十月
上周直属领导谈话,先是吐槽了各种不顺,然后突然问我:
你这三个月都干了些什么?
脑子一时有些懵,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忙的不行了,可真要有条理的表述却有些难,做了各种事情,但是大多因为各种困难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慢慢的搁置转向新的任务。
但是,领导只关心你做成了什么,不关心你做了什么。
回顾这大半年,其实一直想做到以成果输出为导向,OneNote中把每月工资目标、重要事项分类罗列,每天记录时间刻度,但现在看来,过程再努力,成果不好,那就是没做好。
耐心复盘,寻找痛点和盲区。
1. 主动性不够
回顾前三个月,每个月都有一个工作重心,每件事都是领导安排。自己更多的是去具体执行,同时也有部分怠惰情绪。特别是遇到困难后,感觉难以克服,就和领导汇报下,然后也没有动力进行克服。期间自己休假,领导带着团队工作,取得的进展也很弱,就越发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了,也没有深入去钻研,时间点一过,就基本忘了。
但是当事后回顾,领导不会觉得是别人的问题或是有别人中间接手,只会觉得这个活最初是安排给我的,我没做好,并且也没有系统性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没有功劳是不会有苦劳的。
现在看来,自己对每件事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对困难首先想的是做不到,然后觉得太难或是工作量太大,特别是时间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就更别说潜心研究了。
实际上,这时候应该先自己深入思考,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在自己思考、查资料、整理框架后,再去和直属领导沟通,甚至有技巧的和大领导沟通,哪怕做不到,至少也要指出问题的难点在什么地方,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事后既没做好工作,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然后各种锅都自己背,成了背锅侠,还自以为委屈。
2. 思维模式受限
近期,和大领导聊项目研究,慢慢明白了领导们想要的是什么。前期的研究更多是基本面的描述,不错,但是没有特点、亮点。
正如我们告诉了领导水杯在桌上,但是没有说清楚在桌上的哪个区域,只有说清楚了区域,才能拿起水杯喝水,否则只能是模糊的概念。
但是前期,自己的工作、调研,更多是对基本情况的描述,并且受限于各种实际问题,调研进展不大,勉强弄清楚水杯在桌上,完全没有去想到底在哪个区域。事情做得没有亮点,也没有深入进展,老是卡在那里,慢慢就变得没有成果了。
之前领导只会觉得没有特色,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改,而自己的研究深度不够,也就跟着放下,但是等领导想清楚的时候,就会觉得你没有能力。
其实就是一层纸的距离,别老是等着、观望着,一定要比领导先走半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口碑。
3. 管理经验不够
年底各种项目要验收,才发现自己管理的几个课题进展一般,有数据不足的问题,也有报告深度的问题,让领导格外恼火,然后说看看别的团队的执行力,大会小会各种开。
虽然也有委屈的情况,例如期间让外委单位来汇报工作,领导哪怕有空也不愿意来,让我很是尴尬,也多少生出了几分怨气,你不搭理那我就自己安排。
但是,职场来不得置气,没有完成工作,什么都是白搭。
管理项目,也要注意目标导向,然后掌握具体的进展,并且定期开交流会。今年的课题,一方面是自己管理上松懈,对方也态度良好的每周汇报在抓紧研究,但是成果把控没做好;另一方面当投入到别的事情上时,课题的研究顾不上,提不出太多好的建议,便让外委单位去做,这是不够的。
4. 领导的话也别全听,做好任务是关键
今年的工作,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对领导的抵触情绪,然后引发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性不够,工作魄力不够。
早先领导比较独断,倾向于按他要求的做,但是很多都是笼统的方向性安排。于是自己更多定位是执行者,责任意识不强。在执行中,领导属于不管不问的特性,给的指导不多,哪怕方向是不对的。
而自己这时候,由于缺乏深度的自身思考和判断,没有及时与领导汇报沟通,看似忙碌,但确是无效的。等领导事后想明白的时候,会觉得他都安排了,是我们执行不好。
所以,要想清楚自己的责任,哪怕不喜领导做派,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能有抵触情绪,因为事后是自己背锅。
小结下:
(1)自己的工作,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与领导同事沟通,以做好工作为导向,哪怕没做成功,也要了解问题的症结在哪,为什么做不到,如何解决;
(2)当外界给的约束条件过多时,要学会突破思考模式,多看书和材料,别老是一遇困难就妥协,换个角度,才发现世界不一样;
(3)管理很简单,明确目标和成果,定期验货,不要等待或者看对方态度,以成果为导向;
(4)领导把控方向,自己决定方案,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更不能觉得领导不作为,要自己主动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