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岁的小男孩被邻居伯伯(爸爸朋友)猥亵,第一次时回家告诉爸爸,爸爸回应:不正经,不识好歹,孙伯伯疼你才跟你玩……发生了多次,孩子被威胁,甚至流血不止,甚至自己去了医院,也不再和家长说。
结婚后,与妻子的每一次同房都是恶梦,于是一边是妻子委屈久了的冷嘲热讽和逼迫“交公粮〞,一边是丈夫千方百计的逃避……婚后多年妻子没能怀孕也是在所难免。
就像“高压锅”一样,各种各样的情绪装进了身体,总有装不下的时候。蒋园长的主题课是“我和我的身体”,周围宽松的氛围终于让蔡军开始讲述……蔡军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委屈又喜悦。
一个人敢于把自己心里的委屈说出来,周围的人难得都静下来听着——在蔡军爸爸66岁大寿的日子,他把孙伯伯的恶行揭露出来……原来当蔡军第一次诉说时,爸爸根本就没用心听,也没当回事,妈妈、妻子又一直不知道……现在全家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两个人离婚,但是相互理解后的温暖胜过冷嘲热讽的“家人”生活。
现实生活当中,耐心倾听的人最可贵。
有的人总在说(不是表达)。很多人习惯了用自己固有的角度去不断地分析评判。在成人世界里,这样的人在身边一说话,我们就感到了那种急于表现的欲望,还有内心的不笃定。如果你问一下他自己说的是什么,估计有的人会忘记前一句话的内容……他根本就没有梳理好要说的内容,被别人(自己)牵着思维走了很远很远。
也有的人不善于听。对方在说对方的,他不清楚对方说了什么,也没有注意这个表达背后的深意,像蔡军的爸爸。蔡军第1次被猥亵时告知爸爸,然后等蔡爸66岁的时候,他压根就没记着这个事儿。
最近单位里发生了一件事儿让我也在反思。学校工会征求老师自己的需求(或者是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每个人都在很认真、很积极地叙说自己的需求,当一听说要实名呈报收集时,马上改口:没意见,很满意。
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很熟悉?像上级领导来调研,像调查问卷,像记者采访,像公开场合的随机互动……不用说大人,小学生刚刚上学两年就很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真心表达的人越来越少。不仅是日常,还包括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创新性思维”……
也许值得我们反思的还有更多,暂旦把这些划为别人的事儿。在我们个人的自我成长中,学着去表达和倾听,是每个人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的关键途径。
静下来,听他人说话,听大自然的声音,听自己的内心,然后说自己想说的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7563560/a3b36835eecb966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