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声告白》之一

《无声告白》之一

作者: 布慌在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11-18 20:50 被阅读0次

“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群体,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或许,这样的组合注定会是一场悲剧,悲剧的代价是女儿的自杀,而罪魁祸首却是这对父母,他们是孩子自杀的罪魁祸首。

她的爸爸是华裔美国人,一直就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拒绝。在他所到之处,几乎都会面临来自异样的眼光,同时伴随着“中国佬”这样的轻佻戏谑的称呼,从上学到工作,甚至在人生的最重要的找工作这个阶段,也因为自己的出身和梦想的哈佛大学失之交臂,只能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去当老师,这件事情给她的爸爸留下了深刻的伤害,他将这种拒绝视为一种歧视,而梦想的哈佛大学自然成了她的首选目标,父亲将这个伟大的责任交给她去完成,试图去传承自己未能去哈佛工作的梦想。

他的婚姻同样充斥着不被认可和接受,当然祝福就谈不上了。他的岳母在结婚当天对他的妻子说:你应该找一个跟你一样的人结婚,这句话也同样深深的伤害了他,它无时无刻不被一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所包围着,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不一样成为一种诅咒,始终像幽灵一样困扰着他。

融入群体成为他最最重要的事情,一直以来。融入群体重要吗?

重要,或许没有在国外生活过的人无法理解这有多么重要,它意味着很多,主流社会的接受,公平的待遇,社会的福利,合法的身份和权力,不需要证明的身份,反之,你随时随地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证明你的身份,人们也只关注这一点,至于其他的,都是这个后面的零,没有这个一,再多的零都是没用的。

而她的母亲是本土的美国人,她想要的追去的是超越优于身边的人,通过取得好的成绩职业地位高的收入来获得人们的认可,她想要的是与众不同,因为她太平凡了,平凡到在人群中几乎不能被发现。

她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医生,但是未能如愿。她同样想要将自己的医生的梦想强加给女儿去完成,给女儿的生日礼物都是关于医学的书籍,就像一个门监督者一样,随时准备在旁边提醒孩子,一起的首先要的事情是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确定一个人能承受的极限时间是多少,但她的女儿,被父母给予期待的女儿,承载着父母梦想的孩子,最后却自己选择了自杀,通过自杀逃离了她的家庭,结束了这一切。

毫不掩饰的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社会中发生着,那些抑郁,患精神疾病的学生有多少是在给予厚望学习重压之下苦苦支撑着,他们的孤独,压力,愤懑,都在一点点的去消耗着他们的生命,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无法继续写下去了,或许是太沉重了,或许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但还是想倡导父母们都多多关注一下孩子,别让孩子一个人承担太多,他们需要父母跟他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相关文章

  • 告白,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书单

    无声告白

  • 备看书单

    无声告白

  • 让“告白”不再“无声” --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开篇儿就这样一句残酷的交待。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亚裔移民后代)和李太太(...

  • 无声的告白——读《无声告白》

    上上周二晚上,应该是10月16号,听蔡斌老师分享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就跟他借回家了。放了近10天才打开,花了两天...

  • 《无声告白》里的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次看到封面上这句话。活在...

  • 《无声告白》/无声的告白,不叫做告白

    文/木木757 图/网络 在看《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不好,一股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这原本是一个美好...

  • “无声告白”

    花了2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内心非常的爽,还有一种得意感。哈哈,第一次阅读如此快的速度。自己快速阅读的原因...

  • 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于是,莉迪亚死了。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

  • 无声告白

    还是会时常想念,却无法在说起。以前不能说,现在不能想,除了伤感更多的是怜悯,但这些都没有意义了!你已不在这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lu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