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韩剧《大长今》,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大意是一顿美味的饭菜一定是投入了情感的,可以存在记忆里的。
那时候不懂,等懂了时,人已中年。
小时候超爱吃鱼,尤其是妈妈做的。超爱吃到什么程度?吃到很早就开始对鱼过敏。脑子里只记得妈妈不爱吃,每次剩下鱼头,都是妈妈打扫。
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情感记忆。在那个食品相对匮乏的年代,鱼这种美味有谁会真的不爱吃?不存在的。而能把鱼吃到过敏,也可想而知吃鱼的程度。只不过是妈妈把她的爱都放在了孩子爱吃的鱼里,用不爱吃来让她的孩子在这种美味里体会到最大的近乎独享的满足。
大学时候,条件也艰苦,尤其晚上,能有一个土豆丝卷饼或者馒头夹油泼辣子,都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享受。
那时候妻子有一个小小的违禁的电热杯,她就用它,时常在那种时候煮一碗挂面,没什么油,就一点盐,好的时候会有些酱油醋,一个鸡蛋都是奢侈,可那一碗面极致的美味,三十年过去,还是常常在记忆里弥散。
等到成家了,虽然十平米的面积里都可以用家徒四壁形容,可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煤油炉,有了比较完整的调味品,总算可以用三餐来充实家的温暖。
太多人基本没有煤油炉的概念,确实很难形容,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大号的酒精灯吧,点燃之后不仅家里,连楼道里都会弥漫浓浓的煤油味道,或者叫柴油味道更能理解,热度比酒精灯会好一些,可就是这样的条件下,一餐一饭都有难以形容的绝美味道和满足感。
当年的一鱼一面一三餐,三十年来,再也没吃到类似的味道,每次心里想,都明白它们成了再无法复制的绝响,即便现在还是妈妈做,还是妻子做,里面都少了当年的纯粹。
不是说现在妈妈的饭妻子的饭里没有了情感,它们还是一样的美味,一样的让人期待,在当下如此丰富的物质世界里,更能变幻出各种用了心的色香味和营养乃至增加了养生的考虑。可变化的花样多了,选择的范围无限扩大了,发挥的空间更自如了,但确实没有了那种在极致环境条件下心里的悸动。
尽全力的爱,尽全力的付出,尽一切所能把自己所有的,毫无条件的放在一餐饭一道菜里用心呈上,再简单再粗陋,都珍贵无比,无可替代。
这样的味道,已经超越了一餐一饭的概念,足够成为一生都可以在心里温暖的那一块柔软,成为一生行走中可以随时倚靠的坚强。
很幸运,我有,而且还不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