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末渡
早些时候,公司接了一个需要生产和技术同时进行的合作项目,因为没有技术人员,派遣了个管生产的经理去合作方单位里学习技术,说是回来负责此次项目的生产管理。
虽然生产与生产技术是分家的,但作为管理,生产是生产,技术是技术,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有如点子就是点子,创意就是创意,点子可以是某个灵机一动,偶发性占高比例,而创意则是在长期不断地探索中找到灵感,就像研发更需要技术创新一样,技术也更具创造性,而创造性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生产则不然,价值的能见度相当清晰。
显然,生产比起技术,就显得更为粗糙些,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在靠技术吃饭,没有技术,你狗屁也生产不了。生产管理人也一样,对学历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主要看重的是管理经验和能力。
技术在名义上就给人有高高再上而高深莫测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那种没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人做不出来的事。特别是在密集型生产工厂里,技术管控着产品质量,专业性很强,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说服力,它不需要长年累月的生产现场管理经验。所以,在我们单位里,神秘的技术部比喧闹的生产部要有涵养,人均工资待遇远远超出了生产部。
生产经理当属生产部,几十年来一直在生产现场摸爬打滚,粗糙怪了,突然间要去学技术搞试验,就像一双握惯了锄头的手,突然要求去穿针引线,心里慌兮兮的,没一点把握。
不过,经理这人的适应性还算可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去适应现状。
他脱下脏兮兮的工作服,披上白大褂,戴上防护眼镜,立马就变成了一副“技术”人员的斯文模样。
“人靠衣装马靠鞍”嘛,说得就是这个理吧。
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很重要,但一个人的外表毕竟不能装一辈子,最土豪的衣装,也包不住天生就要败露于言行的俗气,“人靠衣装”的依据,应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吐谈言行之上的。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对从自己手上研发出来的产品自然是过程娴熟,步骤清晰,觉得非常简单,他们以为我们的经理也是资深的技术员,依样画葫芦学个三四遍,就啥都会了。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所在的公司,纯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那种,经理是被“逼”装逼。
确切地说,装逼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同样需要历练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修养。
尽管经理以“有着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自信走进了对方的公司,服从安排学习技术,但当他面对如此之众的“博士”和“大学生”人群,他还是禁不住心虚而汗颜,觉得自己在他们面前就是个小学生,十分小心地以谦卑的姿态去仰视这些平时接触不多甚至无法靠近的高学历人士。
经理不仅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特别好的记忆力,还利用了多年的实战经验,跟在技术人员看了一遍流程,还没动手去实操,就画出了所有技术工艺流程,这让几个本计划轮流用一周的时间来突击合力教会他的技术人员大感震惊。
加上经理态度恭敬,对比自己年轻的大学生也“余工刘工”的叫个不停,且不耻下问,问出的都是结合实际生产会碰到的实质性问题,给技术工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靠的破坏性试验依据,让这群年轻的“技术师傅”顿时对他刮目相看起来,反过来对他尊重有加,还佩服至极,甚至怀疑起他的低学历是不是在假装低调。
事实上,经理的确低学历。但有人说了:人品才是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历。
经理虽然学历平平,资历也一般,但他从未间断过学习。学一切他认为值得一学的知识,读一切他能读懂的书。
这就是他经常被人误认为是个博学多才之人的秘密,他正儿八经的学历还没超过初中。
尽管学到的某些知识在他日常工作中并不适用,甚至有的是一辈子也用不到,但书中的某些道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改变着他。言谈举止也好,待人接物也好,外露的素养与自身的内涵已完美地溶和起来,表里一致,才博得了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我如今释然,高学历的人也需要我们一样的平凡日子。”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学成归来的经理跟我们说,“他们是被工作关在了笼子里的鸟,我们可以仰视他们,但不能羡慕他们,因为那种高技术高品质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并不是我们所能适应的,相反,我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也不是他们所能适应的。所谓的生存法则,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道理嘛,跟学历没多大关系,跟自己能汲取到多少的社会营养有关系,一点不复杂。”
生命虽然都只有一次,但绝对有尊卑之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不得不去承认:人,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你归类于哪一等,并不是人家说了算,而是你自己活成个什么样子才能算。
生存虽然有环境各异,但绝对能找到衡量标准不一样的适应性,也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环境,你才能真正地做到随遇而安。
“一个萝卜一个坑”,活好坑里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 第 22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