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西游(三十七)

作者: 申公信 | 来源:发表于2022-12-21 08:52 被阅读0次

    “小子国”的酒色财气

          比丘国,看起来不错的地方,却变成了家家门口挂鹅笼,鹅笼里面坐孩童的“恐怖之地”,这国王不就是《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因为一个狐狸精掏空了身子,于是竟然想出了吃一千一百一十一服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子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当然国王自己也不想想,他的身子就是这个国丈来了才变成这样,怎么还能继续相信他的方子,真是色迷心窍,令人摆布罢了,到头来这些孩童的心肝肯定是国丈和狐狸精吃了,哪能轮得到你国王。

          说起养生,自然是“酒色财气”四个字,宋朝佛印和尚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酒色财气》,苏轼、王安石和宋神宗都在下面和诗,并流传至今,四个人四种境界,我觉得东坡为最妙: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财气二字之前的随感都有感悟,色字头上一把刀,多了迟早和比丘国王一样歇菜,所以今天重点讲讲酒。

          酒文化是礼仪之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远古时期因为粮食开始富裕所以酿酒,因为盛酒而形成了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合金器等等的酒具的演化。最早的时候酒具是祭祀用的,因此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大量雕刻精美的器具通常是酒具。

          科举之前,人才都是举荐的,比如乡大夫的乡饮,这是举荐贤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入仕之前最重要的考核。乡大夫宴请本乡中比较有名的士人,首先要考察他们的射礼(投壶),算是文化考试之前的体育考试;然后才是酒席上的谈吐、举止和礼仪,最终胜出的才能得到推荐,因此古人的喝酒并不容易。在喝酒的时候,旁边一般都会摆上两个铜器,一个是匜(洗手的),另一个是盉(喝水的)。洗手是为了干净和尊重,那么喝水是为什么?原来古人就怕喝醉了失态,一旦觉得自己不胜酒力,就从盉里舀水把酒变淡,称为“玄酒”。

        喝酒有个成语叫“酒过三巡”,一般是主人给客人斟酒,敬一遍,称为一巡,三巡以后客人喝完,这酒也算喝的差不多了。唐朝以前酒的计量一般是“爵”,一爵酒也有三两左右,但基本上粮食酒都还是类似于如今的黄酒,高纯度的蒸馏白酒很少,因此敬三巡差不多要准备个一斤黄酒的量。

          如今喝酒,似乎规矩越来越多,但都和感情深浅挂上了钩,感情深一口闷,相互劝酒拼酒的多,非要酩酊大醉方可罢休。倒不如学学古人,三巡后便不再劝酒,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

          最后看看比丘国王摆宴席的座次:寿星(南极仙翁)首席,长老(唐僧)次席,国王前席,行者八戒和沙僧侧席,后又两三个太师相陪……这里面长幼尊卑包括请的太师相陪都有讲究,毕竟年长者的话题类似,不会在这场宴席中请三两个大将军作陪。当然首席不好坐,你看最后南极老寿星不还是拿三个红枣出来给国王延年益寿了,首席的宾客,一般都是要答应人家办事的呢。当然八戒不饶他,说:老寿,怎么带了火枣不拿几个给我吃吃?寿星一边骑上白鹿,一边笑着说:未曾带得,改日我送你几斤。从这几句话看出,天蓬元帅也是人际关系甚好,要知道这火枣是专门给东华帝君献茶的,来得急仙翁还没吃,所以带了三个,猪八戒开口就能要个几斤,可见关系不一般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年读西游(三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my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