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06:真诚的孔子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这段话中,除孔子外,出现了三个人物——大宰、子贡和牢。
大宰,官名,孔颖达注疏的《周礼》中写道:“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钱穆先生认为,这个“大宰”很可能是吴的太宰嚭。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弄清楚他既不是普通人,也不是鲁国人就够了。换句话说,他和子贡的对话,严格来说有点外交辞令的意味。
子贡,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跟着孔子做学生时,是老师面前的红人,上课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相当于孔子的课代表。有时候,其他弟子想请教老师的问题,都会通过这个“课代表”来转述,老师不在时,还能替老师上个小课。
牢,孔子弟子。有人说是子琴张,但没有具体的依据。应该算是孔门之中辈分较浅,但又对孔子颇有研究的一位后生小子。半部论语翻下来,“子曰”比比皆是,只有他在这里来了个“子云”。说起话来言简意赅,应该不是一般人!
话说这一天,吴国大宰碰见鲁国的外交官子贡,两个人在一起聊起了孔子。
大宰问子贡:“夫子是个圣人吧,要不然怎会如此多才多艺!”
子贡不是一般人,当然明白这不是一般的唠嗑,外交无小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大方、大气。所以子贡说:“当然是天意使我的老师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儿,当然明白两个人扯的都是官话,听起来滴水不漏,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干货。他老人家对众人说:“大宰这个人知道我吗?我因为年轻时贫贱,被生活变得什么都能做一些,才有了多才多艺的外名。君子一定要多能吗?不需要的呀!”
孔子的另一个很低调的弟子牢,特意在这节课的课堂笔记旁加了句:“子云:‘吾不试,故艺’”,牢记起孔子曾经说过,因为一直没有被大用,所以才学得许多才艺作为立身之本。
孔子之后,有两个弟子对孔门思想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曾子,他老老实实地把孔子的话教条化,当做金科玉律一般恪守遵行。另一个便是这个子贡,他想尽一切办法神话孔子。实际上,不单单是孔子,在任何一个组织之中,组织中的领导者要想有权威,都少不了这两种力量。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宰所问,不过是个客观事实。向上追溯,三皇五帝以来的圣人,都是因道德而成为圣人的,只有孔子,不仅是公认的圣人,而且多才多艺。在礼乐射御书数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因此,大宰会有那样的感慨。
子贡呢,借助大宰的这个感慨,赶紧给自己的老师脸上贴金,顺便神化老师一把。将这一客观事实的缘由归结为上天对孔子的垂青。孔子是真诚的,当然不吃这一套。他老老实实从自己的来路上找原因,将多才多艺的原因归结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并且强调“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一方面,他老人家是个真诚的人,不愿意打诳语。另一方面,他老人家敏而好古,述而不作,不愿意标新立异,不想自己作为新圣贤的代表,坚持认为,君子不必多能,只需回到礼乐,坚持忠恕就好。
将视角转向今天的社会,一些人,一夜之间忽然就成了名人,忽然间就成了光彩照人的人。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简历,忽然间也变得光彩照人了。从前的各种事儿,只剩下光彩照人的一面,完全没有一丁点儿“少也贱”、“多能鄙事”的影子。从圣人的角度讲,这些人比孔子还差着很远的修行;从过去事的角度讲,他们不知道抹去了多少“从前黑”。
网上有个笑话:说有一天你看到老鼠敢跟猫叫板了,不要惊诧,那一定是在老鼠背后有个你看不见的洞。
孔子是真诚的,他毫不避讳自己的从前,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