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讨论家人。
与你非常亲密的朋友,曾经在相识之初,你们之间也会有相对主动的一方。试想一边对另一边的第一印象不好,我接近你,却被躲避甚至嫌弃的时候,双方肯定没有想过之后还能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里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就叫首因效应,指第一次见面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在短期接触,比如面试,相亲等活动中,首因效应尤为重要。大部分人即使不知道首因效应的种种,却也明白第一次见面留下好印象的常识,只要有心人,注重一下外表,规范一下言谈举止,见面后总不至于一下子讨厌你。这就导致在充足准备的前提下,首因效应的参考性不是很强,个人倾向肯定是参杂在里面的。
这不是重点。
我们来反推一下,假设:你和你非常要好的朋友,第一次见面,你的魅力很大,是一位温和的人(不高冷),你的朋友很是主动的沟通交流,在成为朋友的期间你却很是抗拒与躲避(重点),在长期(也不是很长)相处下,你渐渐接纳了他(同性),从他比较主动变成了平衡的朋友关系。
这里我想表达什么? 第一,首次见面的热情会造成反效果。 第二,不管你第一次持什么态度,对方都有可能抗拒并躲避你,可能暂时没有需求可能不合时宜。 第三,抗拒,只是因为社交行为需要社会常模做参考,标准化流程在很多时候必不可少,而抗拒方没有社交需求,当然流程在他看来是多余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是讨厌你,我只是讨厌这套程序罢了,我暂时不想建立关系。
所以,对方抗拒你而你一心想和对方建立关系,需要等对方心境的改变,你才会有机会,因而坚持也是有必要的。这对于男生也是有帮助的,对于第一次见面就断定对方不喜欢自己而主动放弃的行为说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