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周三,课在下午。上午,教研活动,多少年来雷打不动的安排。
今日要到全塘校区听课。课间操后飞速批了两个班的默写作业,然后搭车急慌慌的赶去。
听了两节课。
第一节,是七上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就出自此文,但多年来未教过初一,这篇文本还真不是特别熟悉。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先请学生介绍诸葛亮,后又短视频再次介绍诸葛亮。其实这个环节过于啰嗦了,可再简洁些,要点在让学生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对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表达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慈父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
接着,小组合作解决重点词语意思,疏通文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同学间互助,文义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言”这个层面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接下来,又展开了品读赏析:1.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品析,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2.这几个条件中的关键是什么?——“静”,找出关于“静”的句子,品析“静”的含义。
这中间穿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要求是: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之情。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读从课始到课终,都没有明显的层次变化,只是单纯的读,或许学生没有完全从文字中领会到“谆谆教导殷殷期望”。
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呢?身边刚好坐着专家教师,给支了招:关注语言形式,整句,短句。讲理,正说,反说。
组织学习活动:前半部分,打乱句序,让学生进行句子配对活动,这样,学生既能关注到句子的整句对偶形式,也能体会到一位父亲在给儿子讲理时那种正着说完反着说,无非就是想让儿子明白要立志学习成才的道理,读读品品,那种谆谆教导拳拳之爱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关注到句子形式,反复品读,也有利于理解背诵。
后半部分,语言形式明显不同于前半部分,是四字短句,最后一句还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短句短,读起来快而急切。为什么?联系背景,诸葛亮生命接近尾声,而儿子才只八岁,他担心儿子还不明白立志成才学习的道理,所以能不急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最后的的“将复何及”更是将这种殷殷期望推到了极致。
最后,再设计一个学习活动:请你以诸葛瞻的身份给父亲诸葛亮写一封回信。这样,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跨越时空,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作者就有了交融,实现了从言到文的统一和融合。
切实感受:语言是走近(进)文本的双脚!学习活动的设计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高效推动课堂学习!
高手点拨,豁然开朗,果然受益匪浅!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2756/ca9ef6d9f740e22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2756/b2db56aca22f0e7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