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
4.指导疾病的防治(阴阳偏盛-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阴阳偏虚-虚则补之(益火之源,壮水之主)
5.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阴阳归属)
四气:寒,凉--阴 热,温--阳
五味:酸,苦,咸--阴 甘,辛--阳
重点理解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含义。
思考题:
1. 怎么理解“阳病治阳,阴病治阴”?
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清除实热,即“热者寒之”,又称“阳病治阳”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热药物抑制亢盛之阴,驱逐其寒,即寒者热之,又称“阴病治阴”
2. 怎么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3.有时候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情绪不稳是为什么?
上述这些症状看起来都是亢奋,按照阴阳的划分标准似乎属于阳气有余的表现,其实不然。人体健康的前提是阴阳二气平和,如果机体整体或某些脏腑阴气亏虚,就会导致阴气不能有效制约阳气,出现阳气偏亢、相对有余的病理状态,从而表现出一派虚热之象。“阴虚则热”“阴虚盗汗”就是这个道理。
1. “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好像实症虚症都有,邪并于阳,阳胜则热则需泄之,把多的阳邪用阴性的药来泄掉。而虚证里阳虚,则要溢火之源,也是补阳,都是阳病治阳。
2.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实症里阳邪入侵,阳胜则阴病,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要顾及到阴。
3.有时候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情绪不稳,可能是心火亢盛,或是肝火上延
思考题:
1. 怎么理解“阳病治阳,阴病治阴”?
2. 怎么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3.有时候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情绪不稳是为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1313/4314bb05116cb37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1313/0941194d2dd9732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1313/0b6f3a3a7be0578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