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002454/dfe606803201b99d.jpg)
人之所以会痛苦,迷惘,挣扎,纠结,焦虑。是因为没有上帝视角,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无法量化自己的选择,终极原因是价值观不清晰。这里梳理一下我关于职业的思考:
这些道理思考的越早越好。
一、怎么定义一份好工作呢?
成长、开心、酬劳
运营一家公司在此三项之中至少满足两项才能留得住人才。
看《长谈》罗永浩叫几位好朋友从北京坐着私人飞机去上海挖产品线经理吴德周。他到了之后锤子科技开始变得非常顺利。这位年薪百万的大牛,不过30多岁。很多工作稳定程度太高,而这里上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这偌大公司做一枚螺丝,配合螺母给老板赚钱。这样的生活下去5年,会有像罗永浩这样的老板用百万年薪坐着私人飞机通宵飞上海挖你来上班吗?.
每个人定义一份好工作的标准都不一样。认知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价值观里面对每一个条件的权重不一样,决定选择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我的价值观最重要的一条:
我所选择的事业能否积累更多的能力,是否拥有持续学习不可替代技能的空间。
在积累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付出薪水低和不开心的代价。但是一旦完成成长,就要重新去追求。毕竟,在一家公司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决定你的时间能卖多少钱,也就是什么水平的年薪。
二、成长空间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个月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工作不同于职业。工作是你满足老板的需求,老板付给你薪水。而职业化是需要花时间去累积经验和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
所谓壁垒,是隐形的一道墙,挡住一切条件不足的人。这个壁垒如果是资本,那么像阿里腾讯那种掌控资本同时有优秀工程师的团队就会迅速占据你的高地,飞的更高。如果你的壁垒是时间,那么就没什么可以替代的。
很多名校毕业生早早进入外企,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随便换了谁都不会给企业的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风口上的行业如同电梯,是一个上升通道。关键之处在于电梯关门之前能否在里面立正站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无关紧要,更没有必要攀比,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002454/ecaa86c5c22bd186.jpg)
三、职业化
对于职业化,你的注意力和时间才是最重要的,职场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有限的注意力被老板廉价收割,高价卖出。而自己一点成长都没有。35岁的人干着25岁的活,华为都可以说换就辞退的。
这让我想起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新生研讨课上一名教授对我们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我想毁了一个大学生,最恶毒的方法是在你们毕业后让你来我手下工作,给你远高于自身实力的待遇,又不为你安排其他真正重要的工作。就让你每天擦擦桌子,整理报纸,这样过个两三年,再将你扫地出门。到时你既没有应届生的身份,又没有什么真正的工作经验,还习惯了曾经的高福利待遇,不愿随便屈就,很大可能,你就成了个废人。”
正常人的职场生涯是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里面有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的时候刚刚毕业,大家普通人,都差不多,只要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容易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些人迟一点。刚刚赢得初赛的人不知道自己仅仅刚过第一轮,这一点小小的成绩就骄傲得不得了,认为自己懂得了全部。
这场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道,在真实的马拉松比赛中,很多人坚持不到终点,而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跑过终点。因此在刚开始的10公里,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6k/月的薪水,有些名校出来,拥有特别技能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稳定的工作起点虽高,但增幅有限。马拉松重点不是你跑的多快,而是懂得如何控制节奏和不断的审视自身的状态并调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四、新的思考
1 每一年,把自己放到职业化平台上称一下,现在的自己值多少钱。职业化报价,取决于市场对你的需要程度,也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有多大。
2 每一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始终保留一页纸,就是只列出市场上最需要且你最擅长的技能。直到简历上剩下不能减去的东西,这就是价值基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