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天一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如果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对应,吻合且有趣。
二十四个时辰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情境感,直观。在概括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上,是个带有规律性的时间标识。
晚上二十三点至次日凌晨一点 ,就是常说的子时,又叫“夜半”。我们非常熟悉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里边的夜半,就是指的子时,通俗叫法是“半夜”,也说“半夜三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就一个时辰的样子。三更,正好是子时的这个时辰。中医认为胆囊这个时辰分泌胆汁,为人体排毒,所以这一时辰不要熬夜、喝酒,否则,影响胆汁分泌,排毒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影响健康。
凌晨一点至三点,十二地支计时为:丑时。这个时辰,叫“鸡鸣”,如《诗经.郑风.风雨》篇,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意思是说,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的夜里,窗外鸡鸣不息的时刻,那个在家里独守空房的女子,更加强烈地思念她的丈夫。(这时,她的丈夫突然回到家中,她该是多么地欢喜。)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不息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来。是塔高,无遮拦呢,还是写的夏至前后,太阳升起的早呢?当然,这是诗句字面的意思。也不排除王安石身居高位,和圣上离得近,那层含义。中医理论认为,这个时辰正是人体肝脏工作的时间,人适宜熟睡,肝脏解毒是在人睡着的时候进行的。如果熬夜,这个时辰不睡,时间长了,影响健康,降低免疫,毒素堆积,常见的熬夜上火,多半是这个原因。丑时,尽量别再工作了。开长途的司机,这个时间都会选择休息。几年前坐大巴到南方去,车就停在在服务区,集体休息两个小时。想想,真有道理。
凌晨三点到五点,寅时,又称“平旦”。“旦”的本意就是太阳从地面升起的意思,指早晨。平旦,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多么形象的时间描述。平旦和鸡鸣之间,还有个“昧旦”,指“天将明未明”的时候。“昧”是不是黎明前黑暗的时刻?“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唐.白居易《题浔阳楼》)这里写的是,平旦(早晨),诗人在浔阳楼上所见的香炉峰烟雾聚散的景象,与深夜看到的月光洒在江面上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寅时,五脏六腑中的肺正在值班,有益肺的运动,如早起练声吊嗓子,晨读,户外活动吐出浊气,吸纳新鲜空气,扩胸等等。早起是个好习惯。
五点到七点,为卯时,又称“日出”。“日出东南隈,似从地底来。”(李白《日出行》)“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刘叉《偶书》)这个时辰是古人“日出而作”的时间,农人去田里劳作,官员开始“点卯”,通俗点说,就是到签到、打卡或刷脸的时候了。人体的大肠活跃起来,清理代谢一夜的残渣毒素,此时排便有益健康。还有“一天八杯水”,这是第一个喝水促进循环,补充体内水分的好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