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小哆
书香
同事的一个作者,是一名大学老师,研究思想史,家在北京郊区的一栋别墅里。同事去她家拜访,回来说,她家偌大的客厅没有电视,而是一面书墙。同事问她,书架怎么没有玻璃门,不会落灰么。她笑了笑说:"没关系,灰尘落在书上,就成了阵阵书香。"她家还有一个地下室,让她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书架一直搭建到棚顶,四面被书环绕。
可以想象得出,平日里,她也许会烧上一壶好茶,在洒满落日余晖的客厅,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安静地阅读。窗外,紫藤花开得正盛,推开窗,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同事跟我讲的时候,很激动。她说,真没想到,现在还有人在过着这种书香气十足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物质时代。正如一位财经作家所说:"社会价值的物质性趋同让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成为最边缘、最被扭曲和受冷淡的一个族群。"人们更愿意追求能迅速带来物质回报的东西,对于阅读,能够坚持的人很少。
什么是读书?
很多人经常问我,能不能告诉我,读啥书能快速成功?读啥书能挣大钱?说真的,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似乎根本找不到答案。因为,读书一旦有了功利心理,它就不再是读书,而是指南。况且,没有哪本书能像速效药一样,快速帮助人达成某种目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读书呢?培根在《谈读书》中说:"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应该是主动的、快乐的。你很享受阅读的时光,享受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读书,就是在你空闲时,随手拿来,渴望去读的东西。你渴望通过它去了解未知的世界、未知的人,它能带给你愉悦感,这就足够了。
读书,还可以了解别人的经历,你的生命因此多了一个维度。人活一世,不过几万天,个人经历再丰富,也无法涵盖广袤的世界。但是通过阅读,你可以跟一个人走完他的一生,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读书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早已不读书,甚至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去年,部门招了两个实习生,都是名校出身、文科专业,阅读量应该非常大。可闲聊时,同事问她们:"平时看书吗?"她们说:"除了专业书,什么也不看。"我的一个同学,在一个不错的高中当语文老师。他说,他家一本书都没有,平时也不看书,觉得看书没什么用。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目前很多人的状态吗?他们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上小学时,在教室的墙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人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有人希望通过读书了解人生,有人希望通过读书增长见识,不管所为是何,都是有益的。每本书都可以带领人进入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你未知的一切。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美妙,且成本这么低呢?花十几块钱,就可以与作者对话,跟随作者走遍千山万水。
有很多作者穷其一生,写就一本传世之作,比如曹雪芹,比如路遥。这些书,是值得珍藏的经典,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体会;有些书,因作者的社会地位或写作风格而受一时热捧,这也有其道理,可以浏览。还有一些书,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这些书可以随时看。不管哪一类型的书,都会带给人收获。
读书不能当饭吃,但它可以转化为教你谋生的能力,让你吃上饱饭;读书也不能当钱花,但它给你带来的财富,远不是钱财可以衡量。喜欢看书的人,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们总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哪怕是等车、排队等碎片化时间。
很多人说,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觉,哪还有时间看书?那让我们来看看,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很大,但日本人每人每年读书40本。中国人呢?据2014年调查统计,人均阅读量4.77本,是日本人的约1/10。
大学时的一个外教,据说后来去耶鲁读了人类学。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他可能会被嘲笑、挖苦,甚至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在西方国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关注人类内心的学科,发展非常健全,众多闻名世界的思想家,也都出自那些国家。中国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也有过很多思想家,只是,一旦意识形态斗争占据主流,思想和文化被压抑,文化也就缺少了活力,只剩下赤裸裸的功利。整个社会对知识不尊重,必然导致社会中的人对读书漠然。
人们浮躁、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一切手段。
现在,这种状况在慢慢改变。尤其是有孩子的人,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每次去图书大厦,都能看到一堆堆的孩子坐在或站在书架旁,很认真地在读书。我想,也许在过几十年,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渐养成吧。
读书,不为别人,为了自己,为自己宽广的视野,为自己有赖以生存的谋生能力,也为自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一些印记。
那么,闲暇时,就捧起一本书,仔细阅读吧。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