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引子】
谈到幽默,真不能不再想到梁实秋。
1977年,梁教授丧偶没多久,就跟韩菁清热恋,两人都是名人,这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电视上辩论,这段忘年之恋应不应该。
那年某日,梁实秋终于回台了,因为我跟梁韩两人都是旧时,当时得个独家新闻,早早在机场等候,梁才出来,就拿着麦克风问:“梁教授,据说韩菁清小姐已经把家里重新装修好,一切俱备,您能不能透露,婚礼定在哪天啊?”
就见梁实秋不慌不忙,抬起头看看天,笑说:
“这,总得天亮再说吧!”
乐透彩宠儿的“撇步”
台湾的乐透彩真是疯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大奖得主曝了光,一群记者涌到他家访问他的画面。
“你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打算怎么花?”记者问。
我当时心想,他一定会像别的得奖人一样,说些:“辞掉工作,买栋豪宅、买辆新车、还清贷款、环游世界”之类的话。
没想到那个人答得很妙,他只说了三个字:
“好好花!”
主席的幽默
前几年,台湾“大选”,陈水扁跟连战竞争激烈。
当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自比为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摩西时,陈水扁居然“捞过界”说他才是约书亚,继承李登辉。
话才出口,就有人去访问连战:
“陈水扁自比为约书亚,您觉得怎么样?”
连战居然没有多作评论,只笑笑,简短地说:“国民党欢迎大家来参加。”
妈妈的闪躲
有个朋友,夫妻都忙,却又觉得应该趁孩子小,暑假应该带孩子到美国喝喝洋水,就请小姨带孩子出去。
离岛之前,那六七岁的孩子兴奋得睡不着觉,但是临出门,发现妈妈居然不跟着去。
就急得哭了,在车上边哭边喊:
“妈妈为什么不去?”
就见那妈妈过去,对着车里的孩子说:“你放心!妈妈会照顾自己。”
那孩子怔了一下,觉得好像得到答案,又似乎不是答案,这么一糊涂,居然不哭了。
【笑点子】
以上这些人,他们都答了别人的问题,但也不等于没答吗?
这正是“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金蝉脱壳法。
四两拨千斤
当别人问你问题,你不正面答,答得似是而非,实在说,是很不礼貌的。问题是,这种答话的方法,却常常是你回避交锋、避免尴尬不得不用的手段。
你更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暗示对方你不愿意回答,却又顾全双方的面子而作答,尤其当你碰上莽撞的问题时。举个例子——
有人听说你找到新工作时,冷不防地问你一句:“一个月多少钱哪?”
在西方社会,这是很不礼貌的。只是他问了,你不好不答,于是你可以说:“不如彼得.詹宁斯(美国著名新闻主播)多。”
在中国,倒是常有人这么问,不过中国人自然也有不痛不痒的答法:
“过得去!”
“还行!”
当对方听你这么说,不是自然知道你不愿意说,而把话题岔开吗?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因为绕了弯子,所以自然还带点幽默的感觉。
【笑例子】
一、不烫!
侍者端了一大碗汤上来,不知是因为汤太重,还是不小心,他的大拇指也伸进了汤里。
“你的手指伸进汤里了。”客人不高兴地提醒他。
他一笑:“谢谢您,不烫!”
二、太鲜!
侍者端上一条清蒸石斑鱼,客人一下筷子,发现居然没蒸透,下面鱼肉还是生的呢,于是把侍者喊住:
“喂!你这鱼没蒸好。”
他居然一咧嘴:“呦!新鲜过了头!”
三、狗肉还是猫肉
去吃铁板烧,不知是炒得过火,还是肉不好,那牛肉咬不动。
你不高兴了,损了炒菜师傅一句:“这什么肉啊?狗肉还是猫肉?”
他马上回你一个笑脸:“您别捧我了,我们哪卖得起狗肉、猫肉,那太贵了!”
四、恭喜中奖
上馆子吃饭,东西端上来,你刚要吃,吓一跳,发现菜里有只苍蝇。
“这是什么?”你把堂倌叫来,指着苍蝇问他。
他也机警,立刻拍拍你的背,笑声说:
“恭喜你,你中奖了,再来一客奖!”
这些跑堂的“似是而非”的答法,不是很幽默地解除了严重的尴尬吗?
连宗教大师都用的方法
当有人问某佛教大师,为什么要做许多公益活动、济助可怜人的时候,他没说一大堆道理,只讲五个字:
“因为我看到。”
这五个字虽没有正面作答,却表现了“当下即是”和“喜舍”的最高境界,你能不说他回答得高妙吗?
当然也有很多人用这种技巧“耍嘴皮子”。
比如当你很正式地问他:“事情怎么办?”
他答你:“凉拌!”
有时,用这种“答非所问”的方式耍幽默的时候,容易给人油嘴滑舌的感觉,所以对长辈绝不能这样答话;平常“耍幽默”,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