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出了名,漫天新型肺炎的报道,让大家对这座城市以及从这座城市出来的人充满了恐惧。虽然一直不愿意承认,但武汉确实是我的第二故乡,除了家乡之外生活过最长的地方。为了支持武汉,同时也给宅在家里的大家和我自己消磨时间,接下来的几天会分享几个我和武汉的小故事。
武汉往事之一【开往武汉的客船】
那年头时间还过的很慢,有等书信的人和开的很慢的船,二十年前第一次去武汉,就是坐着轮船去的。
从南京买一张四等舱的船票,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沿途停靠马鞍山,铜陵,安庆,九江,黄石,大约两整天后,到达武汉。为什么对沿途停靠的城市记得这么清楚?因为当你来回坐两次,每次都期待着轮船靠岸去码头买点当地的特产解馋,或者是冬天江面起雾,客船在某个码头一停就是七八个小时的时候你就记住了。
四等舱里有八张床位,夏天的话床上有一卷草席和一条薄被,一般位于轮船的第二层或第三层,第一层是甲板,实在没钱的话可以买一张散席票,上船后租一张草席,甲板上随便找个地方一铺就可以睡了。楼层越往上舱位越高,因为甲板下面是轮机舱,越往下机器声越大。一等舱和二等舱不是穷学生能坐的起的,印象中偷偷在舷舱口往二等舱里瞟过一眼,里面还有铺着白毛巾的沙发。三等舱和四等舱实际也只是舱位里床铺数量的区别,三等舱四张床,价格和四等舱差别也不是很大。
也还记得第一次去武汉同住一个船舱后来却没有联系的常州姑娘,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晚上江面的风很凉,和她靠着船舷憧憬着大学和理想,她留着齐耳的短发,读的是华南农业,下船前她的父亲挺着硕大的啤酒肚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常联系!
武汉往事之二【我在三层楼】
记得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报道指南上赫然写着报到地点:XX大道三层楼校区。当时第一反应是,哪个楼的三层楼?到了那边才知道,原来那地方的地名就叫三层楼!武汉人起地名还真是别具一格,学校附近其他比较怪异的名字还有司门口和螃蟹岬等,今天就说说和地名有关的故事。
刚到武汉,因为要去邮储银行取现金交学费,打听到有个叫司门口的地方有邮储可以取钱。当年的武汉还不像现在这么现代整洁,从三层楼到司门口的大道两边密集地遍布着五六十年代两三层的破房子,一堆堆毫无秩序地挤在路边。那时又是夏天,密集灰白的老房子,吵嚷的大马路,正午闷热的空气中夹杂着路边早点摊留下来的油腻味,是我对那一带的印象,也似乎是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后来才逐渐知道司门口是附近最大的商圈,大名鼎鼎的武汉长江一桥和黄鹤楼都在那附近,同时也是男同学去的最多的地方之一,因为可以陪女同学逛街逛景点逛长江边。
但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螃蟹岬,那里紧挨着司门口,附近有一所中医药大学和一所美院,还有一间琴行,夹杂在通往医药学校小路边的几间门面中。出发去武汉的时候,除了随身衣物,还带了一把红棉牌的木吉他,那是我表哥(参考昨天照片右侧帅哥)送给我的。立志要将家驹精神发扬光大但却苦于高中被压抑了三年的我,到了学校报到结束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老师学琴。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找到那条小路边毫不起眼的半旯门面,只记得每次从学校坐着疯狂飙车随处停的小巴,然后还没搞清方向就到了螃蟹岬,头晕乎乎的下车从主干道拐进那条小路去学琴。
虽然吉他没弹出什么名堂,但一直记得带我入门的许冬林老师,是个武汉人。他留着一头潇洒的长发,唱歌时声音沙哑,也曾经抱着把吉他追寻过理想。据说当年杨臣刚没出名之前经常在那玩,唱他原创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人家嘲笑说你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
其实我当年也应该沾沾螃蟹岬的仙气在那继续弹琴的,学什么力学,挂那么多科!
武汉往事之三【公交车里的热干面】
说起武汉小吃,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热干面了。某种程度上热干面于武汉已经超越了一种食物的存在,而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初到武汉,总看到食堂有人端着一碗黑乎乎的东西,好奇了很久之后终于忍不住问了湖北籍的同学,被强烈鄙视曰,TM连热干面都不认识啊!羞愧至极赶紧去食堂买了一碗,吃完一抹嘴感叹,果真名不虚传,又热又干!
热干面是碱水面,面条较粗,呈淡黄色,一般是晚上提前加工煮熟晾凉,第二天早上出现于武汉各大角落的早点摊时只要用竹制的抄篱放在沸水里汆几下,滤水装碗加料淋芝麻酱,全程不用一分钟就完成了。如果搞个吉尼斯纪录我估计三秒都有人能完成,个人认为这才是热干面第一大特点,快;
第二大特点才是味道,热干。我每次吃热干面的时候都要叮嘱师傅,不要太干,因为吃惯了又细又滑的苏式红汤面,换成又粗又干的热干面感觉吞不下。热干面热干的感觉主要缘于那一勺芝麻酱,淋在汆过水的面条上一搅拌,芝麻酱包裹住烫的面条,热干的感觉就出来了,而干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滤水时的快慢,滤水快水多就稀,滤水慢水少则干。就味道而言恕我冒昧,真没觉得多美味,但在大多数武汉人心目中热干面是三天不吃就会无比想念的,刚毕业回到家乡上班,有个武汉籍的同事,还是我校友,时不时的会跟我念叨,好想来碗热干面哪兄弟!所以就味道而言对于武汉人来说还是一个字,好;
第三大特点是便宜,上学那会的热干面卖一块钱一碗,一直到快毕业的时候才涨了五毛钱。面条粗份量多,一块钱就能吃饱,在我等后进生的眼中自然是交完挂科补考费之后的省钱利器。虽然不是很爱吃,但还是吃了不少,以至于前两年有朋友送了几包做成方便面的热干面,多年未吃后的第一口居然被感动了,这就是传说中青春的味道。
因此,总结热干面上面几个特点的话是四个字,多快好省!也正是因为这四个字,才能让热干面在武汉的清晨遍布各个角落,成为武汉人心中味道的牵挂。最后再回到题目,热干面和公交车有毛线关系?现在的情况不太了解,当年在武汉为了赶时间端着一碗没有汤水的热干面在公交车里过早可不是啥稀奇的事,我也这样吃过,还是站着!
武汉往事之四【搞抹斯】
前篇结尾提到在公交车里过早,有小伙伴表示不理解,过早是武汉方言,吃早饭的意思,今天就讲讲武汉方言的故事吧。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汉自古是九省通衢之地,商贾云集往来,催生出的市井文化也体现在方言上。
第一次发现这种文化是在小巴车上,就是在往事二中提到去螃蟹岬的小巴。那时的武汉大街上行驶着很多疯狂的小巴,这些车和公交车一样有固定的线路,很多还是张家港生产的当年畅销九州现在销声匿迹的牡丹客车。因为是个人经营,又要和正规的公交线路抢客源,所以这些车的销售strategy 是便捷服务,招手即停,喊一嗓子就下。刚开始听不懂下车的人跟司机喊的是什么,只是感觉怎么这么多地方都是同一个地名,叫大一角。后来大一角越来越多终于觉得不对劲咨询了一下湖北籍的同学,才知道喊的根本不是什么地名,而是喊的带一脚,意思是让司机师傅带一脚刹车好下车。这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有点像座山雕说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就知道宝塔镇河妖一样,市井文化可见一斑。
大多数武汉人性情开朗,大大咧咧,讲起方言来也是奔放豪迈。比如两个好兄弟好久没见偶然在压马路时碰到了,其中一个就喊,你个表跑哪克啦?另一个答,搞鬼在家里头蹲撒!关于表这个字以及后面自带的含义就不多解释了,国粹经典,在各地方言中都有使用,但在武汉方言中的某些特定环境下已经演变成更亲切的含义,你个表在这里大致可以理解为:嘿,老兄!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武汉方言也是不太文明的,经常会听到一群中学生一边走路一边讲话,满口的生Z器乱飞,更别提曾经在学校的小吃街附近观摩两位大妈因为做生意而吵架,其词汇量之广牵连的身体部位和家族成员之多令人咋舌,这点不太好,可能现在已经改变很多了吧。
最后再教大家一句武汉话,请读一下标题,女生的话可以在后面再嗲嗲地加个’撒’,有两个意思,一是what‘s up ?另一个是最近大家比较糟心的问题:what are you doing now?
武汉往事之五【一支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汉最著名的景点,可惜在武汉四年纵然有着大把浪费的青春居然一次都没去过。为什么?那时的黄鹤楼门票七十多大洋,也就是七十多碗热干面哪!但今天要讲的不是景点,而是香烟。校园里的烟,黄鹤楼是属于最高档的,十五块一包,镀金一样的盒子黄灿灿的,看着都想抽。那年头学生抽的多是四五块的红金龙白沙红河之类,十块的红塔山都是上档次的,更别说十五块的黄鹤楼,那必定是在重大场合才拿出来发的,今天就讲讲印象最深的那一支黄鹤楼。
当时住同层宿舍楼的土木系有个甘肃的同学,人长的又高又大,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外号叫大个儿。西北人的性格大多和西北风一样直来直去,豪迈猛烈,大个儿也不例外。有一次和哪位同学不知为了何事争吵了几句之后大个儿没憋住动手打了一巴掌,对方知道单干不是对手,就把他在另一个学校读研的亲哥叫了过来。这亲哥虽然是研究生但性子却粗鲁的很,过来之后直接拿棍子砸了大个儿,然后若无其事地走了。大个儿咽不下这口气,于是约好了对方某日某时某分在校门口了结恩怨。那天只记得大个儿和楼里其他几个同学进了宿舍,然后发了一圈黄鹤楼,我还在纳闷是怎么回事就莫名其妙地被拉上一起出去了,走到半路才知道是出去打架。虽说平时逃课喝酒考试作弊坏事也干了不少,但打架这事还真没干过。那根烟抽到一半顿时感觉烟不是从鼻孔出来的,而是从身上哪个窟窿眼冒出来的,心里哆哆嗦嗦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十来个古惑仔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对方只有两个人,大个儿见到仇人分外眼红一声怒吼给我打,这边虽人多势众竟没人出招,反而一个个都成了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拉胳膊拽腿地劝架,最后还是和平解决了。古惑仔故事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只可惜了那支的黄鹤楼,那么好的烟,竟然也没抽出个滋味来。
武汉往事之尾声【回不去的那座桥】
这几天宅家的日子,有了对往事的回忆日子似乎也变得充实一点了。每天翻翻老照片,想想要讲故事,然后花一小时写下来,再花半天等待大家的评论,拔点菜做点饭,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感谢这几天给予点赞和留言的小伙伴,你们的鼓励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尽管有人有人让我投稿,甚至还有人让我出散文集,真是自惭形秽万分感激,但我只是一个读力学的工科直男,本来以为能写点优美的抒情到最后只是说了点大白话,而且写完这些已经耗尽我的灵感,所以武汉往事系列就此告一段落。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些文字的话请在这里留下你的痕迹,希望我每天一个小时的努力能给宅在家里的你们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快乐。
回到往事系列的初衷,虽然我不喜欢武汉曾经破旧的街道,也不喜欢武汉的热干面,但我对这座城市还是充满着情感的。尤其是看到长江一桥,总能想起当年和弹琴的兄弟们一起在江面的寒风中对着东去的流水引亢高歌,或者是考完试交了白卷一路从学校骑车到大桥下凝视着滚滚长江奔向家乡的方向。这座桥代表了这个城市,也代表了我的青春,有喜有怒,有乐有忧,或许我还能再回到桥下,还能站在同一个位置看看长江,但我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青春的那份惆怅。
我怀念武汉,也怀念我的芳华。
而现在武汉正经历着一场浩劫,人们似乎开始恐惧和武汉有关的一切,希望大家卸下对武汉的偏见和恐惧,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样友好亲切,一样善恶交加,一样承载着那么多人美好的回忆和生活。
愿瘟疫尽快退去,世间重回安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 卡尔文周于庚子年春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