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我会想起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虽不清楚他的面容,但我想,若是真的碰上他,我定能一眼即认出来。
人们都喜欢用骨瘦如柴形容一个人身材瘦削,而形容他,瘦若竹竿可能会更贴切,因他瘦而高。
他便是来自双水村的孙少平。
少平生活在文革后的陕北农村,就读于县立高中,因为出身而有着深深的自卑。他家境贫寒,家里还有一个读书的妹妹,平日里能省则省,在学校吃着最差的伙食,待别人都吃完他才一个人默默地去吃饭。就是这么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给我极大的触动。
高中生活平平淡淡,乏善可陈,唯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结识了田晓霞,这个影响了他一生的女子。晓霞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深广的学识,生于干部之家却无半点干部子女作风,善良纯朴。最该提的一点当是她喜爱看报,关注时事,俨然一个新时期的进步青年形象。就是这样一个极优秀的少女,她却并不嫌弃少平的出身卑微,而与他友好,乐于跟少平谈论时事,引领少平走向一个新鲜的世界。少平的高中,因她而变得丰富。也正是得益于此,少平才能迅速地成长起来。
然时间日日流转,高中三年如白驹过隙。少平毕业了,他回到双水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终于可以帮着家里分担,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但回到乡村,思想却是极容易动摇发生改变的,人们会为适应而顺着环境而去变,但少平没有,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为保持开阔的视野,他让晓霞把每一期看过的报纸都寄给他。
那个时代,很多东西可能说没就没了,少平也就那么失去了教师的工作。他必须寻着一条新的路,这时哥哥孙少安叫他一起经营砖厂,其实砖厂已然成型,少平知道哥哥只是为帮自己,但他拒绝了,他不愿如此。他要做的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那么他该做些什么,他的未来在哪?作为一个有识青年,他会愿意留在双水村吗?前途一片茫昧,他思虑再三,终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独身一人进城找工作。尽管父母都不同意,哥哥也一再挽留,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
城市固然繁华,确也美好,但城市毕竟是残酷的,它无情地打击着每一个来谋求生存的人儿,尤其是如少平这般无所依托之人。且少平走时,把身上仅有的钱分给了妹妹,自己只留了几块钱,如今已难生存下去了。他选择了揽工卖力气,去主家干体力活。为了有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书,少平居然把床铺搬到了还在施工的房子里,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夜里看书,全仗那一星烛光,常常读至凌晨,天边开始泛起鱼肚白,他才舍得躺下,而天一放亮他又得爬起去工地上干活。全靠书中的世界,少平才得以始终保持着热情。在这段时期,少平与晓霞确立了男女朋友的关系。
揽工的日子过去,少平后来得到一个好机遇——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晓霞也支持他。他来到煤矿区,兢兢业业跟着师父下矿,慢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煤矿工人。师父在一次下矿时为救矿友意外身亡,得师父照顾颇多的少平成了师父家的顶梁柱,不顾流言蜚语,主动担起了照顾师母及孩子的责任。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因少平的存在而又像一个家了。上完班,就回到家中等师母为他斟上一碗酒,师母说:“下矿的人怎么能不喝碗酒呢,你师父啊,就好这口。”喝完酒,一家人共进晚饭。
少平与师母,少平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浓于水的亲情啊。
少平成为煤矿工人时,当上记者的晓霞,在一次洪水灾害中为救一名小孩而遇难。看到这里我也是万念俱灰,好好的这么一个精致的人儿就没了,初尝爱情甜美的少平就失去了她。我不知道少平得知这一消息是怎么样的神情,但我知道,那必是一种痛苦到绝望的悲哀,我甚至想,若是我,可能就选择随她而去了,生命,暗淡下去,看不到一丝光彩。但他没有,他回到煤矿区,与师母彼此依存着,并一如往常地定期寄钱回老家。生活,好像也就这么继续走了下去,虽然我不明白他这样做的意义,但我佩服他的坚强,许是想明白了——人死不能复生,还有活着的人需要自己,所以他选择了生存。
这个可怜的人儿,也是一个可敬的人儿。哦,你问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么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我告诉你吧。听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难道是就业机会太少了?不,实因大学生眼界高,故不愿低就,不愿做基层工作罢。虽明其理的我,也会不自觉地陷于此,这时候我就会想到少平,这个揽工的高学历青年,他能够激励着我,让我干劲十足地去做好基层的工作。
最近还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老狼和高晓松的故事。两个人曾经只带单程票钱就跑去海南,于是乎哪怕歌厅一晚只给20,他们也拼命干。确实,在这浮躁的社会中,我缺乏这样做事的激情,故而我敬佩他们,并渴望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每以自比以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