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排球,就不能不提到我的初中母校--屯升中学。八十年代中期,没有网络直播,更没有电视转播体育比赛,大多国人甚至不知道排球这项运动,屯升中学竟然在后面土操场支起了排球网,组织起了班级排球赛。酷爱篮球又贪玩成性的我毫无悬念地被选拔到班级排球队,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条件下,且不谈技战术,能够超前的组织排球赛,在乡里学校绝对是新鲜事儿。时隔三十年,母校早已原址重建,恩师们亦已退休赋闲,但翻开那张发黄的排球队合影,却打开了排球的启蒙之旅。
打排球的那些事儿九一年在农大,在我们植物保护系,有不少篮排足球样样精通的全能师兄,确是羡煞人了。但排球的门槛太高,打球的同学寥寥,没有吸引我的机缘。我把大把的空闲时间都泡在了篮球场上,那种光着膀子、暴晒在阳光下大汗淋漓的快意人生想起来就激情飞扬。打完球,提上瓶啤酒,约上三两个球友,迎着夕阳,坐在黄河边畅谈人生,实乃镌刻在青春记忆中最靓丽的记忆。
现在想来,所有体育项目,凡是门槛低的,都很普及,比如足球、篮球。这里说的门槛低主要是技术门槛。足球,会跑步的人就能踢两脚;篮球,四肢肢健全的人都可以运球或投篮得分。足球,篮球就算你技术不行,只要身体尚可,能安心当个蓝领,绝对是可以一起玩耍的。足球几个人都能玩,什么地方都能玩,基本啥也不需要,球门两堆衣服就能堆起来,水泥地黄土地沙地大草坪都可以弄,有脚就能踢,跟着跑跑碰着一下球也能好开心。这也是我们学校建校初没有足球场却也能训练出冠军队的原因,没有之一。
反观排球,技巧要求高使得新人非常难上手,四肢健全而未经训练的人根本打不起来,排球发扣垫拦传这几个技术,没有一个可以说没接触过就直接上的,战术意识、目光更是需要长期训练,天赋异禀除外。另外,排球的团队意识相对来说强一些。篮球足球我实力强我可以自己突自己带自己得分,但是排球由于规则,一方一个人最多可以触球两次,这两次还不能是连续的。所以,一个球星是不可能撑起一个队的,你再牛,也要看其队友的攻防默契。在排球场上,木桶效应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六个人,最弱的那个肯定是对方发球扣球吊球的对象,连失几个球,你还好意思待在场上!过高的技术要求和团队协作必然吓走了很多人,但也像筛子一样,留下了真正热爱排球的人。
打排球的那些事儿大约十年前,在校场结识了许多的排球爱好者,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分男女因为排球而熟识,先是QQ群,再是微信群,只要是空闲时间,就热闹的不行,群里一吆喝,边蜂拥而至,随机组队,上下接台。但组队有时候要靠运气了,排球打野球,是宁缺毋滥,宁可四打六,也不要上来一个不会打的凑数或是爱抱怨的挑剔,只要一个人有短板,全队都会跟着一起吃亏,即使傍上的球星单体实力再强,也很难靠一己之力扭转局面。
打排球的那些事儿在随机组队的场地打球,心态最重要,寓赛于乐是最高境界!我最受不了自己水平也不怎么地,从上场第一分就传道授业解惑或者是抱怨埋汰的人,我总觉得,对于那些很认真很努力但确实存在差距的人还是要鼓励为主。
中国若不是姚明进入NBA,NBA在年轻人中绝对不会这么火;中国男足要是没这么菜,大家的热情也会高一些的;没有李娜,中国网球估计也没今天火;没丁俊晖台球懂的人更少;横空出世的朱婷,令球迷们在感慨郎平独具慧眼的同时,也激发了国人对排球的狂热。
这两年,随着酒泉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校场不再是排球爱好者唯一的天堂,志趣相投年龄相近的组建了一个个微信群随时约球,倒是方便了不少。尤其是肃州区教育系统每年组织的教职工排球赛,很是吸纳了不少爱好者,对排球“上瘾”的越来越多。
全区教工排球片区赛就像我,休息时即使有时候一个人,也会想着往排球场那边走,心里想着万一遇到其他排球人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原因,只是习惯了有排球的生活而已。
南京奥体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