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同学:
这不算是鸡汤,算是我的人生回顾吧,当然不是用来指导你人生方向和意义,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相同,用马云的人生作为指导也不会有第二个马云。
以下都是个人观点和叙事,如果可能的话,我尽量做到理智、或者相对的客观。
这些信件或许会很漫长,为了你的耐心和节约阅读时间,字数一般控制在1500左右——但可能是连续剧剧本。
怎样认识自己?一般遇到这样的问题,人们往往立即展开自我剖析和反省。我认为这种方式只对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对任何人和事物的分析都不能像刻舟求剑那样只停留在某一点上,而是尽可能的全面调研、厘清主次。
所以在这个问题前面应该还有个问题: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好在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有当人迷茫、迷惑、无助之时才会这样问自己。不信的话你试试在你幸福快乐之际会有这些想法么。
那么认识自己的目的无非也就是:怎样让自己面对困难,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度过难关,从而生活的更好。
我估计人在年轻的时候都爱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这条对理工男适用不,会不会有天摸着键盘说:一切都是程序......
回到现在这个主题:怎样认识自己。
你现在的你,绝不是因为你才成为现在的你,而是受到一个综合影响下成为的你,比如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知识、信息、家庭......以后还会涉及到工作、社会等等继续的磨合。
对人的性格、内心、本能、本然、原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而家庭的影响并非只有父母——孩子这两代关系,而至少是你所见到的祖——父——子——孙这四代关系。
所以以我现在的立场,就是要分析我的爷爷,父亲,我,你这四代人,比如父亲给了我什么影响(性格),这种影响他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通过家庭环境遗传学到的,而且是深入到骨子血脉里逃避不了的。也要站在我的角度分析你,何以成为现在的你。
我的爷爷在我不到两岁时就死于肺结核,我对他自然毫无印象,对他的了解也只是通过父亲描述,比如对孩子的管教粗暴,暴力,连武断的机会都不给,顺心和不顺心可能就是两耳光,只管扇晕,没道理跟你讲,也没心思跟你唠人生。
那时候六、七个娃,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暴力。
而婆婆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女人,跟所有的农村女人一样,生娃,带娃,再生娃,忙田地里的活,没日没夜,没玩没了,没天没地。
这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农村的缩影,每一个人都只能为不死而活着,能活下来就是幸运者,所以遑论读书和家庭教育了。
作为家里的老二,理所当然的乘早缀学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但随着60年代大饥荒的到来,为了不被饿死,为了让其他的弟妹不被饿死甚至被吃掉,父亲年仅16岁跟人逃荒到三千多公里之遥的新疆,因为传说那里缺人,管吃饱,管工作,还有工资。
我无从得知这一路的艰辛,因为你知道我跟父亲的关系也比较顶,不大交流,这方面也一直没问过。
在2017年8月我回新疆时,父亲的好朋友接待了我,从老人那里勉强知道了一些。
他们到新疆的第一站是哈密,那是一个汇合点,全国的盲流逃荒者聚集地,每天兵团的干部和战士都会吆喝哪里哪里需要人,有没人愿意去。
父亲可能周转了好几次,直到中苏边境冲突,大量边境人员逃亡苏联,父亲由此最终辗转到了新疆的一个边境,现在叫霍尔果斯,成为兵团的一个员工,当然不是坐办公室的,是开荒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唯一的好处就是能不被饥饿着,而且真的有工资,这样省着还能每月给家里寄上3到5块钱。
你把这个钱理解成3000到5000就可以了。
兵团的组织结构大概是司令、师、团......最小以连做单位,父亲在62团14连。
连队的组织结构大概是连长、政委......最底层就是员工——开荒的农民。
要一千五百字了,今天就到这里。
76\
vb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