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非生而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父母为了让孩子可以多做家务便提出了“奖励式教育”,每做一个家务给孩子一定的金钱奖励,孩子做了一段时间就不再做家务。
后来父母问过后,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已经攒够了钱,不用做家务,而当孩子再次开始做家务时,便开始跟父母谈条件,甚至要求“涨价”,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错误的金钱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9318/9d8ab77a09ead0e1.jpg)
一直以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对孩子应该鼓励式教育,也有人说对孩子应该打压式教育,更有人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
汤维的这本《成长型养育》便讲述了如何通过改变父母的教养语言,来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从而实现孩子的终身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9318/ebe08b7c46dfa357.jpg)
1、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有没有发现,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疏远起来,从小时候的依赖到慢慢不再有话题可聊,甚至在长大后就连通话的时间都在变少,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第一时间通常是自己解决,而非求助父母。
表面上来看,父母好像很省心,有问题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可是在深处,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相不信任。
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有关自己的话题,根源就在于缺乏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更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媒介,在孩子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往往会通过错误的行为方式来了解世界,并期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比如说,将袜子带到头顶上,或是在堆积木时扔的到处都是,面对前一种行为大人们会觉得好笑,而对后一种行为却会勃然大怒,这就是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导致的不同反应。
孩子对情绪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当你呵斥和生气时,孩子就会觉得恐惧和害怕,并抗拒你的亲密接触。
错误的行为是孩子正在尝试探索这个世界的行为边界和规则,而你的责备却会让孩子对你失去信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9318/09a8c0a8181b0b4c.jpg)
2、恰当的称赞
当孩子能够平稳举起一个杯子的时候,我们会说“你真棒”;当他们能将古诗词倒背如流时,我们会说“你真聪明”。
恰当的称赞可以培养孩子的动力,帮助孩子完成挑战,可是当称赞过多时,却会让孩子忽视努力而重视结果。
嘟嘟今年刚上初一,可是在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成绩并不好,父母看了之后说“没关系,你从小就聪明,这次是因为没准备好。”嘟嘟想也是,自己从小就聪明,下次一定能考好。
可是在下一次考试中,嘟嘟的成绩依旧很差,这一次,他感觉到了害怕,害怕在父母眼中自己不再是那个“聪明的孩子”,而变成了“笨小孩”,于是为了可以让父母继续称赞自己,认可自己,在之后的考试中便开始作弊以获得一个好成绩。
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努力的过程,就会让孩子失去面对挫折的能力,从而放弃努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由此可见,努力的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9318/51c7c8b4a63e5e27.jpg)
3、学会给孩子建立挑战区
在近几年,我们常常会听到“跳出舒适区”这几个字,指跳出现有的安逸状态去迎接新挑战。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也有舒适区、挑战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总是在尝试一些“新事物”,比如将积木放到箱子里会消失不见,打开却又出现,或是把两个瓶子互相套来套去,这些体验都会让孩子感到好奇和挑战。
父母与孩子,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便是在辅导作业方面。
然然上小学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妈妈在辅导然然作业时,发现然然怎么也算不出来5+6=?,妈妈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可然然就是不会,然然开始变得恐慌起来,做题时,也变得拖拉而墨迹,从而惹怒了妈妈,妈妈生气的摔了作业本,离开了。
10以内的加减法在妈妈概念里便是舒适区,因为她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内容和算法,可是对然然来说,却属于挑战区,甚至在妈妈强硬的逼迫下,从挑战区变为了恐惧区,对算法也产生了排斥心理。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要学会让孩子勇敢去尝试新事物,并一点点进行学习,学会给孩子建立挑战区,而不是一味的希望孩子可以一下子了解所有的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19318/bf27efff16e702ac.jpg)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教育,在于引导孩子要学会自主成长,发现并解决困难的能力。
而父母则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亲密的人,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