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劫了大众通往传统文化的“道”?

谁劫了大众通往传统文化的“道”?

作者: 孔孟之乡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20:25 被阅读13次

“劫道”与“截道”

  先说一段故事。

  昨天与一位年轻朋友交流,在说起“如今客户为什么少了”这个问题时,他侃侃而谈,说,不是客户少了,比如门店经营,是能进你店面的客户少了。他接着给我们分析:首先有网络了,人们购买选项多了,“淘宝”们截了你一部分客户,客户的熟人关系截了你一部分客户,其他同行上门营销截了你一部分客户等等,市场扩大了,客户没逛到你的店就确定购买了等等。

  我深以为然。

  客户需要商品,是确定的,如何确定需要你的“商品”,呵呵,却不能确定。

  这给我一个大大的启发:

  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广、推行传统文化复兴以来,国学热,国学可热啦!

  但是,我身边的人群,为什么对传统文化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排斥感,逢人边说“传统文化”确实好,一旦说那你接受传统文化的培训吧?呵呵,他又不需要了。

  为什么?

  还是觉得传统文化,没有用。

  既帮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又不能帮他挣钱去,有啥用?

  是谁?让这些没有传统文化知识及底蕴的群体,这样子对传统文化充满了“免疫力”?

  就是本文的题目说的:是谁,截了大众通往传统文化的“道”?

  误解、排斥源于自己缺乏辨知辨识能力,对传统文化充满的“免疫力”,是那些“伪国学”制作者以“心灵鸡汤”的方式,制造的那些“导师”、“大师”,被神话、被塑造的“培训市场”,搅乱了,所以受众只好连孩子、脏水一起拒绝、排斥。

  前几天,中央党校的王杰先生,在“致敬国学”论坛上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年的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一种是媚俗化、江湖化、教条化、功利化、排外化、迷信化现象比较严重,需要规范和矫正”。

  俺就觉得,王杰先生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了。你不具体指出哪些现象是“媚俗化、江湖化、教条化、功利化、排外化、迷信化现象”,他们这些人,还是照样“杠杠滴”我行我素下去。

说说“立竿见影”

  还是这位朋友,继续给我介绍,很多人都追求“立竿见影”。追求立马就有效果。民间也有这样现实的谚语:“我现喂的鸡下大蛋”,就是想找关系做事就现送重礼就办成了,办成以后就不再来往,民间对这样的人群也有着很著名的谚语“钻过头去不顾腚”。

  我就给他介绍“立竿见影”见效以后,会是什么?一是“立”杆,你在“立”的过程中是临时在“立”,没有“栽”,所以只能是杆子,你不再立,他就立马倒掉,你确认不?还有,你立杆后,见到的仅仅是“影”,不是“赢”,你从客户这里收到了一点利益,却没有赢得客户,你就不可能再从你“立”的“杆”下,赢得多次信任而产生的后续之“益”、之“义”。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不能给你立竿见影的效果,却会在成语的深意中让你感受到经营客户之“道”。

  忽然想起《孟子》开篇的一段话“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原来,在孟子那时候,一个国王就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这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的梁惠王在追求“立竿见影”吧?

  当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攫取”利益的时候,你能从谁那里,取得“利益”?因为,你企图从他那里截取利益的“那个人”,也在寻找自己的利益哪!

  所以孟子说“王!何必曰利?”

传统文化能够解决当下问题吗?

  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十分严肃的课题。

  每个我身边的问过我这个问题的人,我都这样问他(括号内是潜台词,没问出来,是等着回答并进一步解释的):

  你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学、经学等等)

  古人做人的标准你知道吗?(孟子的“四端”,君子人格有哪些标准)

  古人做事的原则你了解吗?(直道而行、名不正言不顺)

  古人从一个县域小官如何走到治理治理天下的格局,你参悟、参详过吗?(刘邦及沛县管理集团)

  古人的格局及境界你做得到吗?

  古人承受的压力你承受得起吗?(孟子说天降大任这一段)

  古人留下那么多智慧与典籍,你看了几部?(十三经等等)

  就敢说传统文化解决不了现代问题?

  除了今天的科技便利古人没有享受过,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古人都思考过,只是你没有读到。

  古人留下的成语浩如烟海,你只会成语接龙,就再也不会从中领悟其他了!

  历史上每一次的“大治”(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汉、贞观之治推广了天下文庙等),都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最后一统天下的,还是文教、文化、教化!

  你还没有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就这样武断的下结论?

  你以为你解决不了,就是传统文化也解决不了吗?

  当你满脑子都是西方碎片化思维时,你只是“一叶障目”,从来,从局部就解决不了整体的问题。

  在你的位置上,你是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你的观点在影响着你周边的群体。

  也许就是因为你,因为你阻止了对其他事物其他解决方案的本能排斥,就阻碍了传统文化如何落地!或许,因为有些人对文化的包裹,使得你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像雾像雨又像风”。所以看不透。

  更不愿意承认自己还有这样的弱项。(冯彬)

相关文章

  • 谁劫了大众通往传统文化的“道”?

    “劫道”与“截道” 先说一段故事。 昨天与一位年轻朋友交流,在说起“如今客户为什么少了”这个问题时,他侃侃而谈,说...

  • 《美人歌》之红颜葬(2)

    浮生缱绻,谁应了谁的劫,谁又为谁成全? ...

  • S先生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

  • 琴瑟优雅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转身,一缕冷香远,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不知,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

  • 桃花劫

    桃花劫 花开花落桃花劫 花开缘,花落劫 花开花落,缘劫轮回 爱也罢,恨也罢 谁忘前尘,谁总牵挂 留也罢,去也罢 谁...

  • 不成诗

    一念劫生无净土,梵中宝树如是斩。 道可顿悟事难修。苦海惊雷谁为舟。

  • 应了谁的劫,成了谁的念?

    我本是你五百年前洒下的那颗莲子 惊恐地在暗黑的宇宙坠落 不幸 我中了罪恶的魔咒 幻化成了曼陀罗 从此 我们离空隔世...

  • 谁的劫

    白色鞋子白色鞋带 系下白色蝴蝶结 你暖心的背影 散不过开的结 白色天空白色流云 白色雁飞过 留不下的身影 像你没来...

  • 茫然了

    去年的事情搞到今年还没结束,我到底是招谁惹谁了啊?无缘无故招来这些麻烦,去年是经历了一劫又劫,好不容易熬到今年了,...

  • 校园“抢劫”

    文/盐五言六 每天的每天,校园里都在发生“抢劫”,不能立案,只能干瞪眼。 抢啥?劫啥?咋抢?咋劫?谁抢?谁劫?学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劫了大众通往传统文化的“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t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