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杜尚访谈录》的内容时,有很多的点都激起了我写两笔的欲望。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不着急,读完再写,因为读完了可能就不想写了。
果然,读完译者的两篇附录以后,我觉得我已经没有下笔的必要了,因为每一个我看穿的点,译者已经看穿并完备地表述出来了,我已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
直至我读完《后记》。
并不是说《后记》里我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如果说整个访谈录是一面镜子让译者照见了自己,那么《后记》又以一面镜子的方式让我照见了我。
比如译者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896aa7f183c783ed.jpg)
“没有他,我自己就不能游到岸上去?岸已经是看得见的了。现在我可以撇开他,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我自己也在一本一本的阅读中这样想过:我已经看到岸了,难道不能自己游过去吗?达到那个自由自在的圣域似乎没有那么远了,但不一会儿我就迷失了,怯懦了。正如译者说的:我太小瞧那个“阴郁愚鲁、迟钝笨重的自我”了,它的力量大的远超我的想像。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7b51301155b29cbb.jpg)
我还没有“穿透过这团错综复杂的人为体系,还没有像脱下一件脏衣服似的把它脱下”。
在这个完全向内的过程中,我依然左顾右盼,依然放不下那熙熙攘攘。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5ed763b432a54f36.jpg)
是的,它不在这里,它是对这里的反动,却也没有多远,只在反面而已。任何的用力都是推开,但我已习惯了用力。我的自我习惯以用力的方式宣告着它的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04ca17eacf6679eb.jpg)
诚如译者所言:“看来,就目前而言,靠了自己,我还是游不到岸上去。”关上书时,“我被留在了原地,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我虽然知道文字只是路标,我还是要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在迷茫时紧抓一下路标,让自己重获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读到杜尚说他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那是不留痕迹的,不可见也不可想的,那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我似乎嗅到了岸上的气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