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前看印度电影,总会想到「一言不合就跳舞」,现在终于有一部告诉我,一言不合还可以摔跤。
玩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印度影星阿米尔·汗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的《摔跤吧!爸爸》(Dangal)的豆瓣评分是9.2,口碑好到炸裂。
如果你有一个「成为杰出人物」的梦想,如果你有一个「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物」的小目标,这部电影可千万不要错过了。除了演技、情节、拍摄技巧,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摔跤吧!爸爸》有一个小bug,这篇文章就从这里谈起。
以下轻微剧透!
以下轻微剧透!
以下轻微剧透!
看完电影,你有没有思考过:
一个退役多年的老大爷,从未拿过国际比赛金牌,年纪轻轻就退役了,之后一直闭塞在小山村里,他是如何在「执教」这件事情上,完美打败经验丰富的国家级教练的?
教练到底输在哪了?
1.
教练Vs父亲,专注程度不同。
我绝对不是在说教练的指导不够用心。不论是教练还是父亲,想赢的心是不相上下的。
可我依然认为,父亲比教练专注得更多。
定义一下专注:
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
电影中的父亲自始至终,只需要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他的所有研究,都是围绕「吉塔如何打赢」展开的。他可以把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研究录像带,弄清楚外国选手是用哪一招打败了吉塔,吉塔有何应对策略。
可是电影中只有一个教练,他一个人要带领一个团队,再用心,也毕竟精力有限,注意力有限。
加上父亲十多年来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研究吉塔和妹妹,从对吉塔花费的功夫来看,就胜了教练一筹。而专注的重要,我相信此处无需多言。
但是,父亲指导的成功也恰恰是因为,他指导的是自己的女儿,他专注吉塔20多年了,他熟悉她,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换一个选手,父亲的指导就未必如此有效了。
2.
教练几乎没有给吉塔任何反馈。可是,如果要精进,你必须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行动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到底错哪了。
音乐教育专家 Steve Oare 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
老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一个小时,但是你每次测试成绩总是C,为什么?
学生:我也不知道,我昨晚整晚都在演奏。
老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十几二十次吧。
老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不知道,一两次吧。
老师:那你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就是埋头弹……
这就叫天真的练习(naive practice)——只是埋头干。有些话需要反复说: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错哪了,很可能在练习时出现偏差,继而越练越退步。
高质量的反馈不是别人对你的好评或差评,不是别人说「哎,你今天表现棒极了」,「嗯,表现不行啊」,更不是在某一个测评软件上面测得「达到多少分,打败了90%几的用户」。如实、及时的反映出你的每段表现给他们带来的一些感受,他所看到的和你想表现出来的是否一致。高质量的反馈会让你知道,哪些好的要保持,哪些不够好的要改进。
就好比你蒙着眼睛想走到特定的地方,评价的人会说:
你走歪了!
而反馈的人会告诉你:
你走左了。
电影中,教练几乎没有给过吉塔任何反馈。
有没有注意到,在电影中,吉塔自从进了体育学院,就很难再得到反馈了。她一直是队里顶尖的摔跤手,也就是说,平常的训练中,吉塔很难找到参考系。即便是训练了几个月之后参加比赛,得到的也是一种迟到的反馈。
并且每一次输了比赛,甚至是每一轮失利,吉塔的教练永远只有这几句话:
你怎么搞的?
你别输得太难看。
你在干嘛?
这根本就不是反馈,这是评价。因此吉塔几乎没有从任何一次比赛中得到任何成长。这就是为什么吉塔永远也打破不了首轮淘汰的魔咒。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开始相信教练的那句话:
有的人注定与奖牌无缘。
可吉塔的父亲不一样。他在反复认真观看比赛视频之后,提出了反馈,比如他当着吉塔的面问教练:
吉塔的强项就是进攻,为什么总要逼她防守?
又比如他让吉塔回看比赛视频:
你看第3分38秒,当时你明明领先了,为什么要转为防守?你明明可以一直进攻,一直得分,为什么不呢?
在练习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如实的反馈,你永远也搞不清楚到底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此刻的现实离你的目标有多远。你只会迷茫,只会觉得努力根本没用、自己天生不适合,生活又欺骗了你……
3.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心理学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自我应验预言发展的结果。实验表明: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
也就是说,如果吉塔相信自己注定与奖牌无缘,那她很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国际比赛的奖牌了。
这样看来,这位教练不仅没有给出必要的反馈,还帮了倒忙。
4.
教学也是一门技术活,教练一直都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这里需要解释两个词:可接受和自动化。
可接受(acceptable):
你几乎不再犯低级错误,技能表现可以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你的水平拿得出手了,人家乐意带着你玩儿了。
自动化(automaticity):
你使用该项技能已经比较舒服了,每次行动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水平。
吉塔的教练看起来有更丰富的专业执教经验。但是正是因为他「在位」太久,自己指导运动员已经能实现自动化,便不再进步了。在吉塔比赛时,只要一得分,教练就会喊「不要进攻了,快防守」。好像教练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if……then……」,而他没能注意到的是,吉塔擅长的正是进攻。这种不假思索的「自动化指导」,让吉塔一次次惨遭淘汰,却不明所以。
再看父亲,他太希望吉塔拿到金牌,所以一直在研究战术,他非常有耐心一遍一遍看比赛视频,研究自己从前没见过的打法,非常及时地变换策略。
英联邦运动会上,他指导吉塔用进攻赢了第一场,第二场时,他却告诉吉塔要防守,因为对手的强项也是进攻,所以要用只防守不进攻的方式,让对手抓狂,逼对手露出破绽,一举拿下。父亲的指导方案是不断在更新的。
从传统意义来说,做到自动化就意味着已经「学会了」该项技能。
比如:
烤出不难吃的饼干,就可以算学会了烘培;
弹出连贯的曲子,就可以算是学会了钢琴;
能把车安全地从家开到公司,就算是学会了开车;
……
可是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这种现象——
他们自以为,继续烘培、弹琴和开车,就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可现实并非如此。《刻意练习》中提到:研究表明,在本行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的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退化。
研究还发现:
已经训练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的测量上,比那些刚从医学院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这表明,那些医生中的大多数,在日常练习中并没有精进自己的业务,或者也没能保住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给自己设置太大的挑战,或者没有将自己推出舒适区。
5.
总结一下电影中教练指导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
专注项目的时间不够久,精力不够多;
不断评价,却没能及时给学生提出反馈;
自身教学的训练从未踏出舒适区。
好的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视觉享受,还在于启发人思考,以及思考之后会有的行动一部有价值的片子,千万别错过了,毕竟,多久才能出个9.0+呢?
另外,我求证过,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只是在现实世界中,吉塔有5位教练,父亲也从未干预过执教……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查看大舟整理的真实故事卡,请戳这里: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戳原链接:
后三个可需要科学上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