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那么柏拉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或者说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相比,它具有什么样不同的人格特征呢?大概只能这么说,尽管同为西方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学者之一,但柏拉图比之于苏格拉底更像学者,因为他的大部分生涯是以学者的身份度过的。
柏拉图尽管早年间也试图进入更为实际的生活之中,比如国家的政治活动,但他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希腊世界的政治一团混乱,污浊不堪,而他呢,受到的教育太高了,以至他根本没法活在这样的世界之中。他更适合活在一个纯粹的理念世界当中,在这个世界当中,一切起码是明晰的,可辩的,符合柏拉图的口味。
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显然和柏拉图在气质上是不同的。尽管苏格拉底并没有过多地涉足于当时的政治活动,但苏格拉底选择地却是不断地于人交流,并且想法设法地打破当时人们意识当中的各种成见。所以,苏格拉底其实更应该被冠以“社会活动家”的称号,而且,苏格拉底被他的同胞以法律的名义处以死刑也就算不上什么奇怪的事了。毕竟,他老人家从事得活动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基本上属于反社会的行为。
据记载,柏拉图在40岁左右开学授课,在其后四十年的时间里,大多过着教授弟子,著书立说的生活。因此,柏拉图的一生只能更多地以他的学术方面的成就来进行描述。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被称为所谓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创者。什么叫“客观唯心主义”呢?我不太想通过标准的哲学术语来进行描述,那太枯燥了。这么说吧,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者说永恒的存在是一种被称之为“心”的东西,后来这种“心”被自然地引申成了灵魂。而被我们感知到的具体的世界只是一种类似于“影子”的存在状态,是流变的。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柏拉图经过一系列的阐发,把这样的“心”具体化为了他的著名的“理念论”。就是说,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而概念所阐述的具体事务只是概念的“投影”而已,是虚幻的,举个例子,“马”这个概念是永恒的,而“这匹马”只是“马”的概念在具体条件下的投射而已。不难看出,这和早前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观点,数字才是世界的本质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当然,柏拉图的论证比毕达哥拉斯更为严谨和周全。
柏拉图这种论断的对错其实并不要紧,今天的人们很容易看出他这种论断的局限性,我们要观察的其实是他的这种判断之中流露出的气质。换句话说,柏拉图的这种判断似乎缺失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柏拉图的理念去问这样一个问题,即“人”和“我”是不是也存在本质和“投影”的关系呢?悖论就产生了。
显然,柏拉图的哲学无法用来研究“人”和“我”的问题。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只能是一种学术,一种关于外部世界的理论,哲学上一般把这个称做“宇宙论”。说得再狠一点,柏拉图的学术其实是一种半吊子的学问。当然,柏拉图也有关于人类社会的研究,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理想国”。但是不难看出,由于缺乏了对于“人”真正的洞察,使得他的政治理论只能建立在纯粹“抽象人”的基础之上,也当然只能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变成了一种纯粹理想,空幻的学术探讨,而绝没有些许可以用来实践的机会。
众所周知,柏拉图学说的最终归宿是被基督教所吸收,变成了后来的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构造了基督教教义大部分的形而上学理论。从人类思维进展的角度看,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正如前述,柏拉图考察的其实是外部世界,而历史中的真实世界是要用人心来进行统御的,这种关于人的心灵的观念在西方,只有基督教的一神论才可以提供。正是这种由犹太教提供的一神论,再加上柏拉图理念的辅助,才成就了后来千年的基督教世界。
关于柏拉图的具体学说,上述这些内容对于一般的了解就足够了。我们其实应该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柏拉图会思索并且得出这样的观点,除了个人原因,还能有别的什么因素的影响吗?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了。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看看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都干了些什么就大概能知晓一大半了。苏格拉底一辈子都在问各种各样的为什么,如此作为在思维上的实际效果就是“破坏”,他通过对现存框架和世界秩序合理性的彻头彻尾的批判,为未来的建构工作廓清了场地。
你想啊,世界都被这个糟老头子批驳得一文不值了,那后来者,也就是他的徒弟柏拉图,几乎唯一所能从事的事情就是在一片瓦砾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些新的什么东西出来。毕竟,每个时代的具体的人,总得安身立命啊。尤其是心灵敏感的知识分子们,总得依靠着一些什么可靠的认知生活下去啊。
总之,大致上这么说是合理的。苏格拉底砸碎了一个腐朽的旧世界,柏拉图顺势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被苏格拉底毁掉的这个旧世界主要是由一些七拼八凑的观念和十分经不起推敲的教条所构成。它的主要来源就是那些和我们凡俗人类世界几乎一样荒唐的古希腊的众神所构成的世界。
柏拉图目睹了这种教条的毁灭,这使得他意识到了现实世界存在的虚幻性的一面。这种经历,包括思维性的和感情上的,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视为柏拉图思考的起点,他要创造一个比虚幻易变的现实物质世界更为“真实”,更为稳固的世界。这在他看来,只有通过进入更为抽象,表面上更为深邃的观念世界中才能找寻得到。
总之,柏拉图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他所观察到的周围的外部世界进行了一番描述和判断。以及一个更为美好的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但如果你问柏拉图先生,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呢?智慧的柏拉图估计会挠着他的脑袋,抱歉地冲你笑笑,“不好意思,亲爱的先生,我还没考虑过您的问题”。
请不要怀疑柏拉图的真诚,在他当时的世界里,还没有“你”,“我”的区别,在柏拉图那里,只有一个高度抽象的“人”。苏格拉底即便没有给出人们所谓靠谱的人生哲学,但起码还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这样的话。到了柏拉图这里,他忙着关注外部世界,还没有时间大量用来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柏拉图气质当然是高远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对“我”进行反思,自然也就发展不出真正的伦理体系。没有了真实的伦理可以依靠,柏拉图所生活的希腊,雅典社会,甚至后来早期罗马帝国的时代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脆弱和不成熟的。他们的毁灭和覆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再来谈谈柏拉图留给后世的另一个著名的观念,即“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观念得以被发展出来是有时代因素的。当时的希腊人认为所谓爱情,其实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事情,男女之间存在的不是爱情,而是婚姻,性和生殖这样的东西。显然,这种认知方式和柏拉图后来发展出的“理念论”非常相似。即,可以 把爱情看成一种纯粹的,脱离了具体身体层面情欲需求的存在。
尽管不难看出,这样的“爱情”是一种非常绝对化的存在,未必有什么真实性可言。但是正是凭借着这种异常决绝的话语,宣告了“爱情”这种东西第一次正式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当然,您可能要说,特洛伊战争双方争夺绝世美女“海伦”的故事不是比这个更早吗?抑或肯定还有其他美丽动人的西方上古爱情故事不为我们所知。
我要说,那都是故事,柏拉图式的爱情已经成为了一种理念。故事只是一个故事,但理念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型,一种规范一样的存在,他在具体的历史进展中往往要比故事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西方世界。这么说吧,如果有人要撰写人类爱情的历史,那柏拉图关于的爱情理念绝对是最为重要的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