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线上教练课程都是一次充电的过程。在上课的当下会有很多启发。但也很容易陷入这种误区,下了课或者合上书本,学到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用在生活中。Frank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感慨,我可能不是那么在意你学的有多好,掌握了多少知识,如果你自己真的活出来才是最终想要的结果。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忽然心生很多动力,也瞬间内心的轨道稍微调整了一下。
日常的点滴立马在脑子里闪过。最近和妈妈的相处,我有很多的情绪和抱怨,有意的回避。我们好像断了链接,是我主动切断的,我不想要交谈甚至是日常的闲谈。我努力回想,深挖到底为什么,我有意去注意是哪些语言让我起情绪,那种情绪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昨天恍然大悟,我在躲避她的掌控。我们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小时候我经常把她的压力和情绪当成自己的。我不敢去做很多事,都是怕妈妈生气或者说我,这给我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阻碍。甚至在大学时候妈妈说这个男孩她不看好,任对方怎么追求我都心有戒备,错过了很多。这种共生的状态让人压抑,我也有过成年后的叛逆期,我只有一个愿望离得越远越好。谢谢那些内心的反抗,那种想要独立的求生欲。共生关系里互相都是受害者吗?也同时会有受益的情况存在。以前的我同时也在利用这种共生为自己谋取着什么。现在的我是什么样?我有意的不回应就真的能躲避掌控吗?如何能不影响关系的情况下又划清界限?怎么通过正向的方式建立边界。我可能对这些是无力的是无计可施的,所以我选择了逃避。那么现在请你面对她。
我开始有意的扭转这个局面。已经坚持两天表达我的爱意,上班前会拥抱和亲吻她。希望她一天过的都开心。最近比较忙聊天很少,我目前的下意识反应是,只要她说话我就会有反抗的情绪。我知道那不是因为这句话,是因为我惯常的应激反应。我是把其他事件上的情绪放在了每一个反馈上。我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模式很常见,但是要警惕,她也是造成长期偏见的结果。
我应该怎么做,我还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尊重每个当下的感受,不迁怒或者是其他。也有可能我还有没看到的自己的其他需求和情绪。
提醒自己生活中要不断的自我教练。
另外:课堂上说到我们都在探索和自我教练,Frank忽然热泪盈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一刻我去感受,感受到强大的气场从屏幕里透出来,身体的每个毛孔都竖了起来,不是文字不是话语,忽然我感受到了那是什么,对自己过往生命的一种敬畏,一种鼓励,一种尊重,和支持,忽然觉得自己非常的难能可贵。我也热泪盈眶。(此时此刻也是)
Luo说了一句话,这是探索生命的勇气。
这让我想到和Ruby的对话。她在社科院读心理学的博士,导师们都很优秀,从生命状态上发现每个人之间真的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活出来了,生命焕发着光彩,而有的并不是。发现理论并没有让他们内心有真正的变化。看到他们鲜活的例子,更要告诉自己在生活中练习和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