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感觉
文/左月
今天下午1点22分,继张敏校长之后,晏波主任再次发出通知:“各位教师,今天晚上教工食堂吃饺子(三鲜馅),有在食堂用餐的向于再云,郝永红老师报名(截止14:30),另外希望无课教师15:30去食堂帮忙”。
古语说,歪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吃饺子,什么皮,什么馅儿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和谐安暖的氛围。看到通知,我马上用微信向郝老师报了名。
记得当年在太平地乡二中,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组织包饺子。那时候学校有菜园,韭菜立等可取。我用烫洗过的接力棒当擀面杖,擀的皮供好几个老师用。大家伙儿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
新章老师传授的诀窍:擀剂子多用补面,不粘擀面杖,擀得快而圆。那天,新章老师把剩下的剂子摞起来,用擀面杖一捣,他说,你们看,这像啥,我一看那造型,正像一坨牛粪!不由得脱口说了出来,好在当时还没开饭。
当时学校好像一共只有18名教师,人少好吃饭。那时凭纸质饭票吃饭,一顿午餐连饭带菜花个块八角的,年底还要报销70%。当时学校有校田,我领着学生春种夏锄秋收,平地浇水,全程劳动,那是真正的劳动课。
正因为有校田,五谷杂粮都种,所以冬季每天中午,我们在校就餐。学生吃从家里带的午餐,学校统一热饭;教师在学校食堂吃饭。老校长给我们变着花样安排伙食,每周一顿小米饭,两顿粘糕,两顿饸饹。轧饸饹是个累活,以教研组为单位,小伙子轮班干。一架大饸饹床子架在大锅上,一个人站在锅台上往床漏里放荞面剂子,一个人双手握杆,使出全身力气往下压,邢师傅用筷子在锅里搅饸饹条,免得它们粘连成一坨,我记得我的任务是烧火,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充满与课堂不一样的快乐。
菜么?一大盘猪肉豆腐炖粉条,可劲儿造。光菜就能吃个半饱。
合校之后,近200名教师,别说吃饺子、饸饹、粘糕,连元旦、教师节会餐都成了梦里的情景。
不料想,临近退休了,又能重温旧梦!
下午3点半,我锁上公寓门,准时到教工食堂,只见于再云老师戴着白围裙,郝永红老师穿着白大褂,都已变身厨师。一大盆三鲜馅儿早已备好,王秀萍老师拿来瓜籽油拌馅儿;张国峰老师和师傅拿来蒸屉,挨个往里撒补面,预备放饺子。
醒面的间隙,在郝老师的采访下,我聊起了童年趣事,接着我们又谈论起疫情。想起手机落在公寓,又跑回去。再回到食堂,大伙已经开始动手。春华切剂子,我擀皮儿,郝老师、于老师、管彤老师包。这又是一场不次于拔河、接力的、愉悦身心的集体活动。
盛景树老师、荆国玲老师、许凤红老师、孙凤阳老师、王淑芬老师……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包饺子队伍;李志书记、晏波主任也加入进来。
春华切的剂子大一个,小一个,不时被食堂师傅挖苦几句;荆老师擀的面皮小巧,我说,这样小的饺子论个买吃亏;盛老师不仅字写得好,包饺子也漂亮;管老师包的饺子像元宝,李书记看了也夸奖;王淑芬老师刮盆刮碗,不肯浪费一点三鲜馅儿,一看就是过日子人。
今天有20多老师报名。李书记说,尽着馅儿包。没报名的老师来食堂,咱不能说不让人家吃。
活儿干完了,盛老师不在食堂吃,郝老师脱去白大褂也回了娘家。
等前勤教师排队打完了饺子,我和吉双才去窗口买饭。邵峰兄弟一碗不够,又打了一份。
做饭的人,就喜欢吃饭的人爱吃。今天下午,过得开心。
期待下一次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并享受集体劳动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