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园诗话》随读随写
读一条120字的诗话,8个人物5个典故,累!(下)

读一条120字的诗话,8个人物5个典故,累!(下)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07:57 被阅读96次

          人物说清,再说事情。

           王士祯所撰《李公家传》记:李雍熙“尤笃好内典,手写金刚、法华、观世音诸经,著孝行庸言及杂著如干卷。”内典,指释迦世尊49年所说的一切法,也包括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即佛教典籍。佛教重内外之别,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佛经就把佛法以外的教派称为外道,当时有“九十五种外道”的说法。佛法流入中国后,又把佛教称为“内教”,其它宗教学派称为“外教”。笃好内典,指喜好佛法。李雍熙为了学佛修行,不近女色,把家里的歌姬都遣散了,这有点像下决心戒烟的人,把家里的存烟全部送人或扔垃圾堆了一样啊。有点壮士断腕的感觉。

          不过,老乡王士禄看不过去了。便就此由头写诗指责了。

           “听歌曾入忘忧界,不应忽缚枯禅戒。”当初你听歌时快乐到忘记忧愁,现在不应该像老僧入定,长坐不卧,呆若枯木,自己给自己套上枯禅戒条啊。

          “未是香山与病缘,何妨樊子同春在。”假如不是与白居易一样因为年老多病才闲居香山寺,何必不像小人那样天天寻春找乐啊。

            白居易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就习惯了被俾女侍候的乐趣。在他官居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蓄养歌姬。他最宠爱的歌姬有两位:樊素和小蛮。曾有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苏州做官时,白居易作《宿湖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画舫十艘,纵情欢歌,这喝花酒的场面够大吧。可想而知,白居易当年是何等风流。即使后来被贬江州,还因聚友豪饮消愁于九江之上,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琵琶行》。不过,白居易年老之后,身体也不行了,便喜欢清静了。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了洛阳香山寺,还把自己在洛阳12年所写的八百首诗,编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自号“香山居士”, 常住寺内,与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负、张浑、李元爽、僧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会”,吟咏于香山寺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那樊子怎么就是小人了呢?主要原因就是他向孔子请教种田种菜的事情,被孔子斥骂:“小人哉,樊须也。”从此之后,樊子就成为小人的代称了。

            “安石携妓自不凡,处仲开阁终无赖”。谢安携妓游东山依然卓尔不凡,王敦尽管打开庭院后门遣散歌姬,貌似君子却终究是个无赖。

            谢安家庭出身士族,家住秦淮河边的乌衣巷里,以白衣名士的身份闻名于东晋朝野,二十岁应东晋开国宰相王导之邀到宰相府中做过 “佐著作郎”。大概是因为妻管严,在建康城里住着不自由,几个月后就辞职,离家搬到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隐居起来。别人隐居是清茶淡饭闭门谢客,谢安却在山里锦衣玉食,尤其是在那里蓄养艺妓风流快活。 据说谢安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四周由蔷薇花织结而成一洞穴,平时就在这里与歌伎“丝竹歌舞”。只要出行,歌姬们则燕语莺声紧紧跟随。这种美女如云的阵容和场面被史书记载:“纵心事外,疏略常节,每蒿女妓,携持游肆。”

           不过,谢安可不是一个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四十岁时,他抓住机遇,迅速登上辅政的中央领导地位。当然,谢安的才干也是卓然超群的。当前秦大军逼到淝水河边的时候, 谢安面不改色,从容应对。指挥弟弟谢石、侄子谢玄、儿子谢琰率领八万“北府兵”,以逸待劳,智战骄兵,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大捷”。谢安携妓东山倚红偎翠却不耽误政治前途建功立业的传奇几乎成了后世文人的梦想,许多人把他当成超级偶像来崇拜。王士禄称其“安石携妓自不凡”可以说也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遣散家中歌姬的事情,东晋的王敦也干过。这就是“处仲开阁”的典故。王敦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还是书圣王羲之的堂伯父。年轻的时候沉迷于女色,家中养有婢妾数十人。有人为此规劝。王敦听后说:“我还真没有感觉这是个事儿。既然大家说了,这事儿很简单。”说着就打开了庭院后门,将家中的婢妾全部放了出去,任凭她们自由离去。

           《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合,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按说这事儿比谢安携妓东山做得高尚一千倍啊,怎么还评价其是无赖呢?前面介绍了王敦,官宦世家,朝廷权臣,后把持朝政,还起兵叛乱。这在士大夫眼里就是叛贼逆臣,说他是“无赖”已经很客气了。遣散歌姬这点善事不足以弥补他犯下的恶行。

            “谁为公画此策者,狂奴恨不鞭其背!”谁为你出这个馊主意的,我恨不能去鞭打其背。“狂奴”一词,来自“狂奴故态”的典故。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司徒侯霸(字君房)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於典司,是以不获。原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后世以“狂奴”称狂放不羁的人,也作为自嘲之辞。

           王士祯在听说这件事后,也写诗说:“万种心情消未尽,忍辞骆马遣杨枝。”诗的意思就是,风情万种欢愉开心的事还没有尽兴,怎么忍心上马折柳说告辞啊。话里话外,还是对李雍熙遣散歌姬的事情表示不开心!

           提醒一下,“骆马”一词,源于《诗经》:“四牡騑騑,嘽嘽骆马。” 是指长着黑鬃的白马。千万不要与现代命名的骆马(学名:Vicugna,骆驼科、羊驼族、骆马属的大型哺乳动物)混淆哦。杨枝,即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枝以送行。元戴表元《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

           “余惜秦少游未闻此言。”本条诗话的最后一句话,袁枚怎么突然说到秦少游了呢?读者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啊?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小笑话。秦少游对自己的一脸胡须颇为自恋,曾经在老师苏轼面前故意问:“君子多乎(胡)哉?”苏轼居然对了一句:“小人樊(繁)须也!”,二人大笑!他们是用谐音假义(“多乎”多胡,“樊须”繁须)来对对子,拿《论语》开玩笑。在这个很幽默机智搞笑的段子里,把樊须说成小人,与“何妨樊子同春在”中借樊子喻意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袁枚这才感叹,“余惜秦少游未闻此言。”

    120字的一条诗话,读到此处,应该是读懂了。至于能否读通?各人自己琢磨体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子非鱼_363e:古代“小人”指的是从事农业的人,孔子并没有贬低樊须的意思。
        真老实人_425a:本意如此。但后人(非专业人士)还是把樊子污名化了。

      本文标题:读一条120字的诗话,8个人物5个典故,累!(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fx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