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培训,观看全国师德楷模李校长的《浣溪沙》和她的关于苏轼诗词的讲座,还有她团队的一位老师上的一节道法课。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学校领导在强调教辅资料的审查问题,所以对李校长的《浣溪沙》只认真听了后半节。正好讲到“潇潇暮雨子规啼”,李校长抓住这句中的“子规啼”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词中蕴含的淡淡哀愁。接着李校长播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讲苏轼被贬的坎坷人生,引导学生结合词的后几句感受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然后李校长讲到“山下兰芽短浸溪”这句,让学生为“浸”换一个词。紧跟着李校长谈了她个人对“浸”这个字的理解:她出示了苏轼的被贬黄州写的一首词,结合这首词,她讲到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住在破旧的茅屋里,家徒四壁,没吃没喝,给亲朋好友写信,只有他弟弟回了他一封信。而苏轼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转而沉浸在读书中。在此阶段,他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诗词。
此时我明白了李校长的独特解读,也就是苏轼在词中以“兰芽”自喻,“兰芽浸在溪水中”,也就是“苏轼浸泡在读书学习中”。我既钦佩她的解读,又疑惑她的解读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
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听懂他的解读,不过在整首词的教学中,她反复渗透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遇到何种挫折,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淡然处之,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过积极有趣的生活。
后来她又引导学生读了苏轼的其他几首诗词,并且展示了她自己写的几幅苏轼的词的书法作品。
我对书法作品并不感兴趣,听到此刻,我觉得李校长有些在炫技,甚至整堂课都是在炫技。因为整堂课,学生的回答和活动较少,而李校长大段大段地朗读,大段大段地解说,最后又展示她的好几幅书法作,所以让我有这个感觉。
随后他们学校的一位中年女老师讲了一节道法课,这位女教师的穿着,让我有些不敢苟同。上身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大衣,大衣的下摆有些短,在膝盖以上,下面穿着薄薄的肉色丝袜,脚上穿着一双细细的高跟鞋。
看到她的这身穿着,我想起我们的前前任校长,一个男校长,他很反对女教师在学校穿超短裙,不知不觉中我也比较认同他的这个观念。一个女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穿得端庄一些,不要那么性感。穿的性感会让学生产生一些联想。不过我又羞愧的想到,在很久以前我也曾穿着短裙上公开课,最要命的那次丝袜还破了个洞。
也许是我年纪大了吧,人也变得保守,上班期间尽量不穿裙子,偶尔穿长裙。高跟鞋基本不穿,因为太累。
不过不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几年前看《陶行知全集》,陶行知在书中有一首讽刺女人穿高跟鞋的打油诗,我觉得说的相当有道理。古代女人裹小脚给女人造成痛苦,给女人的生活带来不便,现代女人穿高跟鞋,其实和古代女人裹小脚是一样的道理,既痛苦也行动不方便。只不过古代女人裹小脚多半是被强迫的,而现代女人穿高跟鞋则是自愿的。
当然也曾在书中看到另外的观点:法国女人为什么那么美?因为法国女人特别喜欢高跟鞋,每一个法国女人都有很多漂亮精致的高跟鞋,无论走到哪里她们都会姿态优雅地穿着精致的高跟鞋。
讲道法的女老师又结合课程内容插入李校长的模范事迹,此时我又一次产生了他们是在宣传自己想法。紧跟着我感觉到那位道法老师,似乎是在以一种演讲者的口吻上这节课,有些地方背台词背得还有些生硬不自然。
后来,李校长结合她上的《浣溪沙》作了一个苏轼诗词的讲座。这让我打消了先前对她们升起的一点反感,因为李校长确实对苏轼的诗词以及苏轼的人生研究得相当透彻。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她几乎没看课件,酣畅淋漓,带着饱满的深情,一首接一首地背诵着苏轼的诗词,一边背一边叙说苏轼的人生经历,解读苏轼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那么多生僻字,那么多拗口的词语和句子,她毫不打旽,一鼓作气地说出来,背出来,似乎那些词语,那些句子,苏轼的那些诗词,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思想情感都和李校长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从李校长的身体里流淌出来。
一个校长能有如此的才华和境界,确实值得宣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