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勿念
“施惠勿念”,这句话是朱柏庐先生教导人们对人施与恩惠,不要整天记在心里面,念着人家去报答你,是不对的。
施与恩惠,布施,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去布施。真心去行善,因,就真。果,就一定真。如果因心不真,那么,果就会是假的。
真心行善,布施了就不求报答,别人知不知道,别人报不报答,我都一样去做。这就是真心,无条件的,不求人回报,也甚至不求人知道,甚至不求将来有什么好的果报,只有这样才是纯真的心。
佛家讲的三轮体空:
第一轮,布施时,别想我在布施,这是无我相。
第二轮,同时也别想他在得我的布施,这是无人相。
第三轮,更别想我在布施这个东西(钱或物),这是无中间物相(无物相)。
以上这三轮。是佛家讲在布施这项活动中,出现的三个概念。
如果参加了这项活动,去想这三个概念,而且永远都想这三个概念。 我布施给哪个人,他在接受我的布施,他一定给我有回报。那么,所做的这个活动没有理想的效果,几乎等于没有布施,不过至少也能得到福德。
如果参加了这项活动,不去想这三个概念,而且永远都不去想,不想我这个东西布施出去永远回不来了,可惜了,不想他人接受不接受,知道与否,不想我要得到什么,这叫做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心的布施,这就是功德。
心清净,无求,甚至无念。思惟无念,做到无念是最高境界。无相,无念,心地清净,哪怕是布施一粒米,那个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
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人报答、不求人知道,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做起,自然放下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做到放下了四相,进而放下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里面讲,放下四相、四见,那你的无念就做得纯了。功德无量。
在南北朝,梁武帝是非常信奉佛法的,他当权之时,建成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十万人出家,佛门当中的大护法。
印度的达摩祖师是中国的禅宗初祖,他来拜访梁武帝。
梁武帝向达摩祖师显示自己修了很大功德,给达摩祖师说:“大师你看我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十万人出家,功德大不大?”
达摩祖师冷冷地说:“并无功德,一点功德都没有。”
梁武帝听了之后特别不欢喜,就不护达摩祖师的法。达摩祖师只好去少林寺面壁,面壁九年,才等到二祖慧可大师来,传他的衣钵。
达摩祖师讲的一点都不过分。
虽然,梁武帝做了很多好事,布施了这么多,但是心里面一直念着。
他不是思惟无念,而是整天都念着没忘记。
他念念不忘,心就不清净了,心不清净就没功德。
所谓功德就是清净心。
《金刚经》里面说“无住布施”,无住是心无所住,你不可以有一个念头,你在布施,这样就是没功德。
没功德,可是有福德,福德他有。做善事一定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虽然,有福德,但是,会有烦恼。人常说:“福气,福气,你很有福气。”福后面带了个“气”,那就是说有福就有气。
还真有意思,也很奇怪。整天见到有福的人、大富大贵的人,发脾气发得多,比穷光蛋发脾气的几率高。
福多,气也很多,看来福德有弱点。福德比不上功德,功德后面没有气,功德满含着福,福就是福,而且他享功德这个福的时候,有觉悟、有智慧,不会执着、不会迷惑。
因此应该修功德,不要想着只修福德,修福德就会变成福气。
我认为。朱柏庐先生的“施惠勿念”这句话,也有佛门所讲的那个意思。只要帮助了人,解救了人,就不要想着等那个人来报答,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用心行善,一切空空。文联主席郭文斌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他连听课方的一顿饭都不吃,还免费送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