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上瘾”很多时候看起来非常的相似。
都是非常喜欢某人或者喜欢做某件事,愿意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在上面。
有的人对抽烟、喝酒上瘾,有的人则对工作、考试上瘾。
虽然在社会普世的价值体系下,工作和考试上瘾看起来是有上进心、积极进取的表现,但其实也是非常可怕的状态,有可能发展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更隐秘的可能是对某个人“上瘾”,比如父母对孩子“上瘾”,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密不透风。
“上瘾”看起来和“爱”非常相似,但是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
首先,“爱”是给予,是想要满足对方;“上瘾”则是索取,是为了满足自己。
如果父母“爱”孩子,会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当双方意见不同时,能认真聆听孩子的意见,也能接受孩子的拒绝。
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和自由。
如果是对孩子“上瘾”,会把自己的感受是否得到满足放在第一位。
表面上可能是父母在给出关心、照顾、指导,但其目的是在给予的过程中获取掌控感、付出感和牺牲感,所以这种给予是不容拒绝的。
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无视和否定。
第二,“爱”让你自由,而“上瘾”让你失去自由。
“爱”是可以停下来的,父母爱孩子,同时也可以从容享受的去做其他事情,不会因为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而难受。
“上瘾”则是控制不住要去管教孩子,一旦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就会像百爪挠心般煎熬,内心空洞又恐慌。
第三,“爱”是“如他所是”,“上瘾”则要求“如我所愿”。
“爱”意味着接纳孩子的一切,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不会因为对孩子有各种不满意而想去改变他,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如他所是”。
“上瘾”则是希望孩子变成父母心中理想的样子,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愿行事、达成父母的愿望和目标。否则,父母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改变和控制孩子,直到孩子“如我所愿”。
在你的亲子关系中,是对孩子“爱”的成分更多,还是“上瘾”的比重更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