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里,小城市,唯一响亮的便是汉江河,清亮亮的,打汉中过来,流向襄阳,流向武汉,又经龙王庙汇入长江,汉江河养育了这一代又一代的老河口人,城里人常戏言:新来的官儿,啥不用干,只保护好这一江水,便是最大的政绩了。
乡土小城,四季分明,悠闲自在,生活节奏很慢。你在街上极少看到步履匆忙的人,大家好像都没什么事儿值得着急。慢悠悠的晃哒着,遇到个熟人,马路边儿能聊个把小时。
清早,江边的钟当当当的响起,六点了,小城醒来,街上只有三种人,环卫上的,赶早市儿的贩子,和那瞌睡少的出来散步的老头儿,年轻人没有,都懒被窝儿呢。七点半啦,路上人多起来,上学的上班的,乌泱泱的,面馆儿里都是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儿:“老板儿,一碗儿汤面,不要辣”,“一碗儿干面,少点面”,“老板儿,一碗儿胡辣汤,两块儿锅盔”,也就那么一阵儿,街上人又少起来,慢下来,面馆儿也没那么多人了,可以不慌不忙的坐下来吃一碗面,就一坨蒜,看看街景儿,听听旁边桌儿的人聊天儿。
乡土惠丰路吃完面,晃哒到丁字街,买点儿菜,买菜不能上超市儿,没气氛,就得搁街上买,狭窄深长的道子,两遍摆满了青菜,那个新鲜葱绿,日子好过啦,也不指着这点菜钱给娃子交学费了,种多了吃不完拿来换俩钱儿,扔了糟蹋了不是。都是周边乡村里的,常年劳作粗糙的手夹着烟,面前一个篮子,一篮茼蒿或者芹菜,绑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码在篮子里,他也并不着急,蹲在那里,半眯着眼睛,有人问,他就说两句:这菜新鲜呢,我早起老早去地里薅的,你们街(gai)上人说营养高么,嗯,多倒点儿油,丢两个辣椒,大火快炒,好吃着呢。你拿两把,给五块钱算了。………………看看,一卖菜的都能告诉你这菜咋做好吃。是不是挺有意思。你要是有兴趣,随便蹲哪个菜摊儿旁边儿,那卖菜的老头儿老太能跟你拍拍儿(聊)一上午。
乡土他们说话很有特色,从来不说“买”“卖”都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这其中意思,比如,你干啥去?我去把这一筐菜销喽!“销”比“卖”生动吧!
你拿的啥子?你瞅瞅,刚割了两斤肉,五花的!
“割”了肉,是不是非常有画面感?!
“砍”了两斤排骨!!!
“打”了两斤酒!!!
“称”了斤把菜!!!
“日弄”出去了几十斤,就是便宜处理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小城人好吃,爱吃,夏天一溜儿溜儿的大排档,卤菜摊儿生意最好,还有那烧烤摊儿,冬日里,火锅儿店生意最好,李二鲜鱼村儿,钱氏烧鸡公,重庆火锅儿,管你正不正宗,只要味儿好,人们就爱吃,吃完干啥子,玩儿啊,麻将馆儿从来都是开在饭馆儿隔壁,现在更方便,包间儿里就有麻将机,还全自动的,饭前饭后撒开了式子玩儿。
除了麻将,还有广场舞,汉江边全是黑压压跳舞的,晚上七点到九点,各自划拉地儿,天天儿一帮人儿在那儿伸胳膊扔腿儿的蹦跶,唯一我能接受的,就是喝茶了,小城不知道哪一年开始,盛行喝茶,茶摊子一家挨一家,一到周末,全是人,十块钱儿一杯,就普通的绿茶,茉莉花茶,免费续开水,瓜子儿五块钱儿一碟子,这我挺喜欢,每次回老家,黄昏时间江边一坐,小茶喝喝,江风吹吹,啥焦虑都没了。
乡土年龄大些的人爱听戏,每天下午,中山公园儿都是老头儿老太太们,搬着小板凳子,马扎儿,早早儿去占位置,听戏,我也不知道唱的啥,瞅他们听的挺带劲儿的,以前总在江边儿唱,后来嫌风大,才到公园里唱的,去晚了还没位置呐!
小城很小,商业街就那么两三条街,商场超市就俩,小城的人们怡然自乐,觉得挺好的,还不乐意去子女安家的大城市,说,空气不好,到处堵车,吃的不合适,连个说话儿的都没有,还是老家好,去哪儿抬脚儿就走,永远跑不丢,渴了随便进哪家铺子都能杯水喝,呃,关键是上厕所儿很方便。
说完了城里再说说乡村。
街的周边就是村子,距离,步行的话大概二十分钟,再远的有2元钱起步的公交,
我们那里,村子不叫村子,叫“营子”!“张营,杨营,宋营”或者“方家庄”“陈家庄”!
说营子东头儿,营子西头儿,说那个婆娘厉害,就说“她能从营子东头儿骂到营子西头儿”,每次读贾平凹或者莫言的书都觉得很亲切,接地气,大概我也生长在农村吧。看电视《乡村爱情》里面大片大片的田野,庄稼,我都觉得轻松愉悦,一集不落的看。那些啥都市情感剧,宫斗剧,我不爱看。
营子里的人,生活很有规律,六点起床,下地干活儿,(我生活在郊区,村里都是菜园,没有粮食地,)要是夏天的话,天热就回去了,等凉快点儿太阳下山了再来,早饭都是自己做的,(不舍得去面馆买面吃)下点面条儿或者搅点儿苞米碴子粥,我小时候天天吃这个,厌烦的不行,中午12点半准时吃饭,一边儿吃一边儿看新闻,看今日说法,晚饭一定是和新闻联播同步的。乡村里的人,最离不开的就是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在他们心里,北京是圣地,新闻联播是最有权威的,天气预报是最准确的,不会糊弄老百姓。
白日,那小贩子骑着三轮儿满营子吆喝:“收废品喽!收酒瓶儿吆!收破锅烂铁吆!”“豆腐~凉粉~~五香干儿吆”“醋蒜瓣儿吆”“黄酒~辣酒~”听听,不说白酒,说辣酒,挺有意思吧
乡里离街上就更远些了,来回必须得坐乡村公交车,或者自己骑电三轮儿,上街买东西得早上赶早儿去,不然中午回家做饭来不及呢。
乡里也有集,初一十五逢集,卖啥的都有,乡亲们逮两只鸡,鸭子,赶着猪儿,在集上大声嚷嚷:来,瞅瞅吆,自家养的,好吃着嘞,炖着烧着吃都美气很。熙熙攘攘的人群,笑骂式的聊天方式:日他妈,昨儿里下雨,把老子菜棚子都chua烂喽!!
在外漂泊多年,每次回老家,我总喜欢在大街上站半天,听一听这乡音,熨平我饥渴的乡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