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张文质写作
培养人格的统一性——《儿童人格的教育》第二章的阅读与思考

培养人格的统一性——《儿童人格的教育》第二章的阅读与思考

作者: 红点子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16:01 被阅读0次

儿童人格的同一性,它强调要想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必须了解总体的生活史。因为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

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人格统一的发展。所以说母亲的行为方式以及他隐蔽的生活背景就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的主要关键。可以说儿童性格及性格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就是儿童的人格。如果儿童经常犯错误,就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或者认为他屡教不改,这些都不是从儿童人格的统一性来考虑的。这是没有考虑问题的根源,即没有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的统一基础上,来探讨这样问题的发生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上课乱说话,在学校捣蛋欺负同学,作业只做了一点,常常撒谎,也闹得你周围的人不能一块相处,没有喜欢的事情做,不爱运动等等。老师严厉批评,父母也是惩罚,不断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可是效果呢,反复无常。如果老师和父母能够知道儿童人格的统一性,孩子在做出这些行为是有它的前因后果的。应该理解儿童面临的任务所采取的错误。也就是先求存同在求改变。

儿童的某个行为表现,可能就是整个人格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者要追溯到成长的环境,家庭的教育,孩子最初的生命成长状态。

书中例子:一个13岁的男孩。军官的爸爸经常不在家。聪明善良的妈妈总是尽量的满足男孩每个心血来潮的要求,后来孩子出现了没教养和胁迫性的态度及动作,总想支配妈妈,常对妈妈非常的霸道。在男孩8岁的时候妈妈生了个女儿,男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本成绩也是很好的。8岁以后,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自暴自弃。他捉弄妹妹,扯妈妈的头发,拧妈妈的耳朵……把整个家弄得鸡犬不宁。在学校常常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举动来,没有人喜欢他,他的行为也没有丝毫改变。

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看到这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学习变差了,行为变得让人讨厌了,我们则永远看不懂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把自己弄的这么糟糕,把整个家弄得鸡犬不宁。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在这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看,就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这个男孩子本来是被妈妈最关心的对象,妈妈很关注他,在他小的时候,什么都围着他转,什么都满足他,哪怕是无理取闹、心血来潮的。他8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妈妈要花很多的经历去照顾小妹,对他的关注、照顾少了很多。没有妈妈的关注,男孩当然不舒服。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引发妈妈的关注,势必给自己制造很多的麻烦,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显然,儿童的生活背景很重要,孩子对妹妹的出生有不良好的态度,父母如何帮助男孩打开这个结?5岁前妈妈的教育陪伴方式有何不妥?

阿德勒说,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会出现错误,而且这些错误和结果密切相联体现的个性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问题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可以说案例中的妈妈在儿童2、3岁的时候确定的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时候的引领是有错误的。导致这个目标不好改变会约束、控制的这个男孩。这个男孩出现行为上的错误是受刺激已经形成的错误观点影响。学校和母亲忽略了这种情境下儿童的心理。孩子在生命的最初,所受到的影响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个时期儿童的成长如果收到伤害、阻碍、打击等,父母没有合理的引导,甚至使得孩子加重这样的遭遇,使得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偏差,父母就是造成孩子性格偏差的“元凶”。父母如何处理自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如何培养孩子办事、做人、坚韧、自信等美好的品德很重要,而不是只有强调学习,先立人,立德,再励学。

教师、父母需要读心理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学校,家长,孩子这三者如何教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以及学校和家庭如何协商好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人格的统一性——《儿童人格的教育》第二章的阅读与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pg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