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即使我们长大成人,甚至变老死去,都时时刻刻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是好的方面,我们可以保持发扬;如果是坏的,则会让我们的一生,都会陷入无可自拔的恶性循环。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尝试改变,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或继承发扬家庭的优点,却找不到方法。
这本《天生非此》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而我们想要改变,首先要认识到,基因会决定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他远没有达到影响我们一生的地步。
即使是双胞胎,在成长环境、培养方式不同的时候,两个人最终的性格、胖瘦、成就都会相差很大,甚至是相貌也会随之不同。同时,也反驳了很多媒体报道过:双胞胎言行举止一模一样,甚至有心有灵犀的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媒体热捧,观众好奇,还有当事人名与利益的追求。
其实,最终决定家庭影响的因素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而这一因素也是成长环境最为重要的一环。作者列举了子女之间,互不相同的具体原因总结:
1,受到自己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不同。
2,在不同的孩子出生时,父母间的关系不同(双亲家庭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会对特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造成影响。
3,对某个孩子的虐待或关爱的方式及内容。
4,对某个孩子的偏爱程度。
5,将耻辱感倾斜给某个孩子——这种情况通常是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即“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模式。
6,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也就是他们的出生顺序。
7,孩子的性别。
8,同胞竞争的方式,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原因几乎不会单独起作用,大多都会同时对个体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同胞间的不同,只是影响程度会略有差异。孩子间的相似程度,基本上是有后天培养方式决定的,而血缘关系则是次要的。
作者列举到:没有血缘关系,但都遭受性虐待的相似性,要强于来自同一家庭,但一个经受性虐待,另一个没有;
没有血缘关系,但都受宠的两个孩子的相似性,也要强于同一个家庭,一个受宠,另一个受宠的孩子。
对于童年遭受性侵的孩子,导致在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的关键部位发育不完全,而这个也是经历不同,最终造成差异的巨大原因。
事实上,所有受虐待的儿童,都会同时遭受多种精神疾病的折磨:焦虑症,抑郁症,情绪失调及妄想症。长大后,他们比那些童年时期,更少遭受虐待的同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悲观。
R.D.拉英曾说:只有超过父母关系的水平,从一种独立客观的成人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够明白自己收到了父母的一些影响,或者与他们的某些性格特征产生的身份认同。
而我们所谓的成长,也是逐渐由父母的身份认同,再到朋友同事的身份认同,最终才是自我的身份认同。当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才能去平静的去看和父母的关系,才能发现,改变,成长。
但在这个过程,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也很多,并不会很容易的识别,作者列举了,子与父母想象的关键因素:
1,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说子女如同人质一样,竭尽全力地通过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同父母也就是“绑匪”建立感情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喜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学习来实现这种目的。
2,父母虐待或关爱子女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抑郁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抑郁消沉。同样,父母的关爱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3,父母“我很好,而你不是”的潜在心理诉求,会让父母将与自身遭遇相同或相似的虐待,施加到自己子女身上,以期自身情况好转。而这也会导致子女和父母抱有相同的想法。
4,受虐儿童会不断重复过去的情景,希望这一次结果能变得不同。他们可能会让自己身处一个与过去十分相似甚至相同的人际关系或是场景中,又或者通过刺激他人来让他们重现父母对自己的虐待。
简而言之,父母的消极情绪会通过虐待传递给子女。如果本人悲观抑郁,那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父母通过某种特别的方式让你感到难过,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仅仅是对他们的悲观情绪的一种复制。
而这些同样会顽固的留在我们身体内部,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因为孩子在对抗这种悲观情况的方式就是,将这种情绪在于他人相处中进行重演。尽管,这样的情况会让她难过,但这是她最熟悉的方式,反倒比那些和善对待更让她感到舒服自在。
所以,作者提到:这种情感虐待,是最具毁灭性的虐待。但童年好像不受自己控制,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那一把钥匙呢?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状况,作者提出了三条建议:
1,写出5项积极心里特征和消极心理特征,比较自己和母亲的。
2,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找心里医生帮助分析自己的童年。
3,将“我很好,而你不是”的心理转换为“我很好,你也好。
当自己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曾经的父母,下一步就是改变,而这个变化,会伴随自己的改变,父母的改变和关系的改变,可以说一种全新的生活。
1,找出自己家庭的代际关系 。我们看到的所有问题,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子子辈辈长时间的结果。所以,大部分的问题是一种家族式的遗传,改变确实很难,我们需要从父辈,祖辈等发现那些同源问题,但一直被大家默认的一种情况。
2,拥抱养育的温情(天使来过)。不论事实的正面,还是负面的,都将坏事称为好事,这种方法叫做医疗橡皮膏,更重要的是,确认先人传递下来的积极面的根源。
3,父母-成年人-孩子-改变代际记录的最好建议。艾瑞克伯恩,提出交互分析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处于三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父母:这种模式下,你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成年人:在这种模式下,相对来说,你能将自己与情绪分割开,用客观角度看到自己所处的情况。孩子:在这种模式下,你受到幼时相似经历的控制,尽管已长大成人,却仍会重温当时的场景。
摆脱宿命的战争,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奋斗历程。
梅尔罗斯曾受到父亲的性虐待,母亲的严重忽略。他成年后开始探索童年经历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海洛因成瘾、对其他人的残忍态度(尤其是女性)、可怕的绝望情绪及混乱感。
然而,他最终抓住微小意志力,并将这些行为逐条列出,最终,稳定了情绪,能够运用成年人的模式做出真正的选择。而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深刻理解了创伤的代际本质。弄清楚了父母遭受的可怕经历,尤其是自己成为一名父亲后,通过这些让自己不重蹈覆辙。
作者在最后提到,比起为子孙留下房产、股票、股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将爱传递下去才更重要。
本书作者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詹姆斯的父母和三个姐妹都是心理学从业者,他们兄妹的职业选择按照书中的理论是受到父母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影响的。
他在书中同时披露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故事以佐证自己的研究结果,这也是书本一个很大的亮点。如果大家有对自己迷惑、无法摆脱家庭的影响,甚至被困扰无法在人生中再往前走。
或许这本书《天生非此》会给予你答案,书中不但有理论分析,实例举证,还有实际可行的步骤。
祝大家都能从原生家庭走出来,最终平和的看待,最终达到自我和家庭的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