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写作无捷径
决定走上写作这条路,偶然也是必然。但是当你写上一段时间后,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兴奋度下降的时候,你就会认真的考虑阅读量这个问题。有人说,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在意,阅读量也就那么回事情。
要么,这个人写的是日记式文章,不适合大众阅读;要么,他已经拥有一定量的读者。作为写作者,真正不在意阅读量的基本不存在,因为一旦你不在乎了,就隔断了和外界的交流,自言自语终究走不远。
对于执迷阅读量这件事情,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最开始,写的切身经历,社会共同点不多,也仅仅是想对自我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载。
自我表达完成后,就想去表达别人、社会,想写大众共鸣、群体痛点的文章。首先基于文章质量确实不高,但是认同感是必须追求的,没有认同很难走下去。
光靠自己这点圈子阅读量低的吓人,最开始几十的阅读量都能让我满意的笑着。然后发现这不行,开始焦虑心烦。
是不是自己微信朋友太少了,我这样问自己。答案是肯定的。想到不足就开始行动,新注册了一个微信小号,没事就打开附近的人,网上搜罗各种加粉软件,微商能想到的,我基本上都试过了,甚至向买过僵尸粉,当然也被骗过。
慢慢的微信人多了,三教九流各种人员。虽然这个小号不怎么用,但不断骚扰的信息,还是影响到我了。我会下意识点开一些无聊的小视频,看到一些粗俗的观点也会去评论几句,情绪慢慢开始变化。再加上,这些无聊的事情花费很多时间,写一篇文章时间跨度大大的拉长。好不容易难产一篇文章后,会在各个朋友圈和微信群轮番滚动,滑稽极了。
阅读量象征性的增长了一些,粉丝纹丝不动,后来又深深的陷入如何提高粉丝的问题上来。接着好长时间,文章就断更了。循序渐进的结果,却让我猝不及防。
以为这是很坏的结果,没想到更坏的还在后面。停下来做一下事情后,空余时间就需要其他事情来填补,人在无聊的时候,本能就会占据上风,玩游戏、刷剧、综艺节目把时间占的满满的,心中空虚越深。
当重新回归写作正路的时候,好多作者已经小有名气了。回过头,发现那些捷径,不过是陷阱而已,是自己认知缺陷,自我埋下的陷阱。而我逐渐意识到,不断地写才正解。就目前形势,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投稿也是验证文章写的好坏的最低标准。好在我对写作依旧充满热情,依旧相信未来,硬着头皮走出来,让自己真正的活一回。

2、写作报班培训
今天三月份,我意识到自己写作水平有限,急需要大咖指点,而现在知识付费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接触到三个班(名字我就不介绍了),第一个报名费太高好几千,直接pass。第二个是在简书上给我私信,纠结很久,都要报班了。那个老师说人满了,让我等下一期。后来发现她朋友圈简直和戏精一样,基本就是晒和其他作者的合照。第三个是关注公众号推荐的,但主要还是便宜。
我是个急性子,听了几节课发现,不能直击我的痛点软肋,大海捞针似的听讲。20天的课程,只听了3天。其实主要是面对写作零基础的学员。
报班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加了一个写作微信群,水平都差不多的差,后来在小号里面经常会推送我的文章,这给我极大的信心。首先终于有同行的认同了,再者,稍微有点优越感,也更让我有动力了。
一些资源也会帮忙推荐,其实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让我更多的了解到同行的发展情况,有了可行性的对比,也有了可接纳的投稿平台。是自己短期内努力能够达到的成功。
对写作实质性的帮助其实并不大,更多的还是一个外部督促作用。后面我又买了几本关于写作的书,读完以后有点帮助,效果不大。因为写作这个东西,是纯粹的创作,基本框架和模板可以学习,但是内容往往需要自己的思考。
写对于我并不难,因为从高中就写日记了,简单表达没问题。但如何更好的表达和提高文章的深度,需要我进一步的学习研究。而我的方法就是研究优秀的文章,结构、用词、立意、内容,经典的话语。
这些提升自己很快,写一篇艳绝全网的文章很难,但是写一篇,立意清楚,文字流畅,思想升华的,还是有一定的方法。
而报班真正给我带来的是课堂以外的东西,让我开始思考、研究自己的写作方向,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修行还是要靠自己。

3、文章中情感表达
朱自清《春》之类的文章已经不受欢迎了,读起来略显吃力,受众群体太小。所以写太文艺了反倒不好,别人看起来更像是无病呻吟。
以前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有时候无论从标题、立意还是文章内容,都会被我批评的一无是处。
而当自己认真思考一个题目的时候,总是会犯纠结症。自己是否擅长这方面的主题,别人会不会喜欢这样的题目,这个立意不会已经被写的烂大街了。无数想法会腹死胎中,有时候仅仅一个转念,自己下意识会告诉不行。
而对于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总会喜欢模仿。温暖治愈系、社会热点类、励志鸡汤系,我都一一尝试,进步是有的。很快就发现这种致命弱点,我的文章没有感情,或者说是空洞。
而能写出感人,引起很多读者共鸣的作者一般有俩种:其一是人生经历丰富,写起来自带感情。其二,大咖级别,洞察力比较强,能够深入某件事情本身,身临其境,写出来同样感人至深。
而我们文章缺乏感情,根本上是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够。但培养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如果写,首先要写脑子中迫切想表达的东西,这样写起来不会太难,如高山流水,自然会跃然纸上。就像是记录片一样,只要保持流畅同样感人。
但要想更专业,当然要学习第二种方法。电影中有种叫体验派表演方法。将自己完全代入角色,和他们一样生活,和他们一样思考,和他们一样爱恨。你看电视的有没有神经紧张,随着剧情涤荡起伏。写作最终也要达到这种效果,最开始酝酿情感,中间分析例证,情感爆发,最后综合灌输情感、深化主旨,写完以后你会有种那种刚刚运动完,脑门微微冒汗的爽快,那是由内而外,那是心灵深处的愉悦。
比性更高潮,达到一次你会迫不及待的进入新一轮的创作,乐此不疲。很多写作者都会象征性的抱怨,创作难创作苦,而真正的爽快是我们不曾体验过的。

4、写作与天赋无关和自律有关
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可是每当自己面对种种的不成功,都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我统计过一些小有成绩公众号作者,原创文章基本在200篇左右。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差距一目了然,差多少可以具体量化。
我的投稿之路也是不顺,期待着被录用,期待着能给自己到来立竿见影的效果。结果总是啪啪啪的打脸,大号全部没有回复。这又导致我意志消沉,闭关一段时间,再次开始下笔的时候,生疏很多。
如果说这个对比不鲜明的话。举个自身跑步的例子,我是喜欢跑步的,前半年基本上每周跑三次,以前都是跑5公里的,从4月份跑完一次半马后,每次跑步都是10公里,因为这才能达到身体那个兴奋点。接着保持着每个月跑俩次半马的习惯。
7月份因为其他原因,一次都没跑。跑量直接掉到了5公里以下,呼吸、心肺很明显的不适应,只能再慢慢适应。而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的,当你停止了思考,停止写作,大脑的兴奋点就会降低,原本你可能写3000字大脑就很非常兴奋,当再次启动的时候,有可能1000字就把大脑中的存量用完,达到兴奋,如果再想达到原有的水平,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
普通与优秀,优秀与卓越区别就在这里。而如何能保持长时间的自律呢?
我也曾无数次写下日常表、计划、任务,试图抵抗自己的懒惰。但最终发现这些通通没用。懒惰这种东西一旦在脑子中闪现,原有的理性不复存在,脑中瞬间成了空白。我了解的很多大咖,醒来以后,除了日常洗漱,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之前也很认同这种做法,但自己不以为然,最近看了《吃掉那只青蛙》《自控力》《意志力》,才有了理论上依据。我们每个人的意志力和精力都是有限,你不可能做好每件事情。所以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就要往后放,最重要、最难做、效果最明显的事情要放到第一位上。
写作对于我们而言,当然是那只最大最丑的青蛙,把他搞定以后就会发现这一天没有比这更难做的事情了。同时完成后带给自己的快感,会强迫自己第二天重复这样的事情,长此以往才能真正的坚持下去。

5、写作习惯
我之前写作的习惯很坏,每次坐在桌子前,告诉自己,要开始写了。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好像能够坐到这里就是一种成功,后面可想而知。就像小时上学的时候,每次上课铃想起,就想去上厕所。
打开电脑后,会简单收回一下东西,清理电脑垃圾,登录微信,把昨天的重要新闻和文章浏览一下,再根据今天的选题收集素材。更多时候,会被某个弹出的链接吸引,也会随意的点开推荐的文章。在去微信群转一圈,基本就快十点了,素材量寥寥。
然后开始自己的强行写文,啃食脑中仅有的存量。然后苦思冥想,焦虑踱步,最后还是要上网,搜来搜去,结果脑中思维总是一片片,写起来断断续续。一篇文章占线拖的越来越长,身心俱疲。最后总是潦草结尾,实在是写不下去了。
这个应该算是我目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我知道写之前要提前收集素材,要尽可能列详细的大纲。但有些习惯一但形成,很难改正。
而对抗和诅咒是没有用的,我们要设法让新的习惯起作用,带来实际良性的作用。每个第一次都是困难无比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硬着头皮去啃他,只要开始去干,就会有质变的那一天。
而最古板,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想这些条条框框写下来,逐步完成,没有技巧也没有套路,只能死磕。

6、写作境界
当你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动笔后,把想到就直接写到纸上。不要太纠结是不是符合主题、观点是不是正确。我们应该注意力集中在数量,而不是追求高质量,我们要做就是穷尽自己的想法。因为后续文章至少还会被修改8次,取精去粕,完全不用担心质量。
这时候你要放下一切杂念,心中所想,笔下所写,如同呼吸那么自然,让自己思维运转起来,不要给他任何压力。不要下意识的审查、评论,让思绪飞扬,让他自由自在的行走。这样子写下的文字才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会被长期形形色色的教育和外界所干扰,也正是这种纯真的想法,往往会写的最真实,最透彻,也最能引起共鸣。
想象着自己在一条宽阔无边、无人行走的马路上,快慢都由你自行决定,你只要踩油门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管,直到跑空油箱。
三毛曾连续几天写作,一直写,她扔下笔的时候,对家人说,“快,送医院”,然后就昏迷了很久。自称“原创狗”的周冲,曾租住在云南一所小房子里,屋子的灯彻夜亮着,邻居阿婆,看不下去了,送了点吃的,让她早点休息。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我在云中深处等你,来吧”,而她们的最终成就,也印证了这点。

7、深入写作内容
有些想法稍纵即逝,过去了就再也想不起。而往往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没有习惯性的记录下来。更多时候,我们会绞尽脑汁想一个十万+的标题或者观点。见过几位有点名气的作者抱怨过,很用心写文章,反响平平;而有时候兴致所想,竟呼应着甚多。
而写作这件事情很需要形形色色的感觉,有时候自己感觉奇奇怪怪,但写出来效果反倒不错。身为专业写手,我们一个人就是一直军队,有了标题的引领,接着就要用各种方法去说明他是对的。
而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深一点挖掘,一定是和你近期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你最近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说明你最近看的就是什么书,和关注的热点,思维一直集中那里。
《中国,少了一味药》是讲一位学者,为了向社会解开传销的面纱,深入其中。在里面他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每天都有人给他灌输传销的思想,一个月后他开始自我怀疑,开始相信这个虚构的世界,在他还剩仅留的理智提前出来了,他怕陷进去,怕自己的思想崩塌。
这个有点类似前面提到的“体验派表演”,你看,就算你潜意识知道他是错的,长时间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慢慢的被同化。
况且写作都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观点,你越是深入了解一个群体,写的就越真实。对于这个方面的观点也就越来越多,更甚者能够脱离实际的束缚,引领一个群体。这就是专栏作者所要做的事情,学术方面成为专家。
所以只要对一个方面兴趣,就朝这那个方向拼命的写吧,把想写的,想说的都吐出来,你会获得心性的明朗开阔和安详。

8、系统性的整理记录
还记得咪蒙那个5万月的助理吧,她自己建立一个文章数据库,爆款题目、经典句式、文章结构等,甚至每个样式对应的数据量也能一一体现,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身为小众群体也不能脱离。
虽然不能像大号拥有完整的数据,但是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每看过一篇文章都要从上面扒一层皮下来,要不就白白给别人做了嫁衣。如何用词、如何构思文章机构,把经典句式都要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数据库。
说起来好像挺繁杂,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每个喜欢写作的,摘抄应该是必备技能。简单的用EXCEL将上述各种栏目综合到一起,用起来随用随取,很方便。平时搜集的素材,更是要整理起来。
而且对自己投稿也有指导性作用,将喜欢的或者准备投稿的公众号,做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哪些内容容易被采纳,哪些标题更容易获得青睐。这样就有效避免了相似主题的投稿,能给自己提供合适的投稿时机。
零零散散说了很多,写的比较乱,但都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其实自己从来没打算要写这类型的文章,昨天突然想把这些日子关于写作的弯路或者经验写下来,不一定能帮助到别人,但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到自己。
其实我们自己每一篇章,都是自己和自己的深度对话,每一次都会有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成长一直进行下去。写作路上是孤独的,也需要独孤,毕竟需要自己一个人冥想。但写作同时也需要伙伴,同伴的鼓励和认可远大于普通的读者。有些苦、有些情感只有经过的才有切身体会,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社交发达的现代社会,交流平台众多,畅通无阻,但也需要挑选几个深入交流的伙伴,他们的意见会举足轻重。
写作路漫漫,还要走很长的路,可能一直到死,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问题、种种瓶颈,更害怕每天自我重复,但是只要还相信自己,只要还愿意做出改变,终有一条路能让我们走到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