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当前这个特殊形势下,大家都说跳槽难,你怎么拿到这么多offer的?
他甩给我一条脉脉动态
有钱人富在“睡后收入”,职场大佬牛在“被动收入”
毕业三年多,现在真算是“躺着收offer”,用他的话说,“其实原因没什么秘密,就是经常把作品往各个平台上发一发,脉脉上跟同行多交流交流,其他的也没做什么,”
他曾经分享过一个理论很有趣:一件事,现在做现在有效,不一定值得做;一件事,现在做长久有效,才是真的值得做。很多人都是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给拖累了,“一份耕耘,年年收获”,才是王道。
有钱人,富就富在会投资,用钱去挣钱,人休息了,钱还在工作;职场上机会一大把的人,不是天天去投简历,而是用业绩用作品用个人品牌吸引机会,人休息了,机会自己扑上来。
而且,越是在情况不太好的时候,之前为自己打下的底子越显的重要,吸引来的机会越是符合自己的要求。
睡后收入
“人休息了,钱还在工作”,我们常常把这样的收入形象的称为睡后收入。而更严谨来形容,其实是被动收入,即没有主动工作,依然可以获得的收入。
下班后兼职开滴滴,拉一单挣一单的钱,这不叫被动收入。
自己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发布一条视频或者一篇文章,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能获得平台分成;内容成了爆款,积累下粉丝,有广告找上门,这就可以算作被动收入。
睡后收入有一条核心逻辑:收益是长期的可累积的。
如果将这条核心逻辑映射到职场上,问题就会变成这样:
哪些东西才可以长期有效地帮助我们找到机遇?
做事与做势
相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分清两种人。
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做事,一种人在做势。
做事,看的是技术,比的是勤奋,技术到位了,或者努力到位了,这件事做的不会太差。
一份简历,做的漂亮逻辑清晰,就容易脱颖而出。如果上面还有精心打磨的业绩展示,以及针对应聘岗位进行的调整,那么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自然更高。
做势,讲究的则是格局和系统,方向清楚,取舍有度,才能起势。
站职场平台上展示自己,与同行积极交流,不能马上为你带来一份新工作,但是只要个人品牌建立起来,凭借行内人对你的认可,将有大把机会主动向你涌来。
有钱人富在“睡后收入”,职场大佬牛在“躺收offer”
李笑来说:未来十年,比房价增长快10倍的,是个人品牌。
一个是眼前小利,一个是长久大利,你选哪个?
从做事到做局,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眼界格局的升级。
长期主义的信徒
在职场平台展示专业技能,与同行积极互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让我放弃眼前的草棚,去选择远方有些虚无缥缈的城堡,这反人性嘛。
确实,这件事很多人做不成。
股神巴菲特一直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只要看到企业有很大价值就会投资,而不并考虑短期企业是否盈利。
亚马逊CEO贝佐斯曾问过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50岁之前,他一直在积累,在做势。
巴菲特讲过一个例子:1900年到1999年,道琼斯指数从65.73点涨到了11497.12点,涨了175倍。
增长很惊人对吗?但他的年复合增长率,仅有5.3%。
这是时间的力量。
有钱人富在“睡后收入”,职场大佬牛在“躺收offer”
很多时候,时间可以赋予一件事神奇的力量。不是某一次于同行的交流,或者某一次发表的专业观点,将这个工作机会带到你的面前,而是每一次每一天的积累,让无数的工作机会与你越来越近。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些offer就将接二连三落到你的头上。
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找工作并不容易,但依然有很多人获得了理想的工作机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而是在过去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中,他们结识了很多人脉,分享了很多专业见解,做了很多势。
现在,回报来了。
最后,再分享一个故事。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行军打仗的经验,只有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率领湘军进攻一座城市时,不求速战速决,或出奇制胜,而是稳扎稳打,修墙挖壕,步步为营。
看似呆,却让曾国藩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现在回头看,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