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习惯于听到一句话就按自己的主观性来解读,于是造成了大量的曲解。唯有客观才能看见真相。
怎样保有客观?就要不断地求证。比如最简单的句式便是:刚刚你说……,我听上去是……的意思,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贴切?
在这样不断地求证与解释中,将双方的理解达成共识,那么误解这件伤人伤己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事实上,即便你了解求证也很难做到,即便你想求证对方也不一定能持续配合,所以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总有些心底不能坦露,总有些情绪不能平静,总有些利益不能调和。各种力量的牵扯,最后变为沉默,让误解滋生。
有时候我的坦诚令我受伤,有时候我的调侃令我受伤。话总是难讲的,所以才有祸从口出。明明什么也没做,可有些人已经厌恶你了。明明做了那么多没求丝毫回报,可有些人依然厌恶你了。
真心的朋友是什么样?合适的距离,有分寸的界线是最重要的。
那日,我写了一封信给一位小朋友,那位母亲说着感动的话,又想来请教我她的职场问题,也许她说了我的确能给出建议,但我觉得她失去了分寸,所以我婉拒了。
首先,我们算不上是朋友,一直以来都是她不断地把苦恼的问题抛给我,中考前后的日子我也沉浸在深切地痛苦中,依然花了那么多时间给予大量的文字回复。我是出于那个孩子,希望孩子能少走点弯路,少受点罪。
其次,我感觉到她这是一种变相的依赖,我推荐了那么多本书,自己不好好领会我的答案,却不断地来重复提问,这本是该自己学习并举一反三的内容。看似不同的事件,明明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我再次大段的文字发过去,并且越来越有教训的口气。即便正式的心理咨询也不是这样一味地来请教答案。
她那段感激的话,我的话里之意虽是回绝的,但真诚之意我是收下了。结果感激之后,马上接上一个问题,关于她的工作,让这段感激变得没那么有味道了。你的人生问题不能一直我来解答吧,那我永远也解答不完。
我根本没想过人家来感恩,只是因为自己知道就回答一二,指一点迷津与方向,仅此而已。方向告诉你了,就该自己去摸索,我也是自己摸索了将近十年才走到今天。她该是意识到自身真正的问题,而不是很笼统地说些自责的话,或者说他人的不好,包括她的儿子。
所以,我婉拒了。我的确可以做得更善良些,但我更愿意守好界线。
爱是什么?有时候口口声声说的爱是廉价的,我回想起那句爱,怎么就这样说出口了呢?“我那么爱你,你却这样对我!”
喊得那么歇斯底里,只不过没有如你的意待你。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就因为你说爱我,我便要牺牲自己的感受?
我想过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目的”的问题。
一个人因为对另一个人有了感觉,就拼命追求人家,对人家各种体贴照顾,另一个人感动了,觉得从来没人这样疼过自己,然后就和这个人在一起了。另一个人是放弃回城,放弃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留下来了。这难道不是一种“目的”吗?一种满足自己想要那个人的“目的”。
因为,另一个人留下来后的生活是惨不忍睹的,这个人也并没有一直那么好。所以,我认定这就是一种“目的”。
一个人追求另一个人就是一种“目的”,一种以爱之名的“目的”,带有很大的伪装性。所以,别轻易感动,别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别被“爱”捆绑。
总听说这话:婚前一个样,婚后一个样。倒也不能怪人装,而是一种化学物质导致了这种行为发生,这也变相地证明了“爱”就是一种“目的”,这是几乎没法纯粹的事。久了,物质少了又变回了原样。或许能真实地认识自己的人,才更能有效地“爱”?这是细想不复杂,说起来复杂的事。
最好的相爱是坦诚,能彼此滋养生命,能彼此成就人生。次一点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彼此需要,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多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能合作共赢也是不错的。
只怕,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至少别捆绑吧,懂分寸、知界线,也值得欣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