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这句话里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句话描绘了莲花的外形和香气:内部贯通,外部笔直。香气远闻愈加清芬。周敦颐先生在他的宇宙构成论里反复强调一个字——诚!他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间产生阴阳万物”,“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国人讲究“和”,中国官场讲究“圈子”。但周敦颐在赞美莲花的外形时,他强调的是表里如一,是正直独立,是“诚”。“不蔓不枝”即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我”不需要拉帮结派,我也不会结党营私。这种高尚优秀的节操恰如莲花的香气,越远越清芬,历久弥新,让闻到的人都能涤荡心志。这句话也让我们明白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结果,原因正是此二句。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洁净的挺立着,只可远远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爱是占有,恨是毁灭。这是世人常有的心态。要避免这种悲剧就要保持距离。这是岸到莲花的距离,这也是从轻浮随意到庄严理智的距离。文人从政,远了哀叹“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近了就张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致敬周敦颐老先生,给了后代文人多么智慧的生存之道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心为志,发言为声”。爱一样事物,不过是它的特质里有我们的追求和理想。陶渊明喜爱菊花,西风凌厉后,百花凋残,唯菊花凌霜傲雪,恰如一位高傲避世的隐者,不与百花争艳斗奇,只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恣肆绽放。牡丹雍容,恰好与唐朝繁盛稳定的局面有关。牡丹既香且美,花开时节,从皇帝到百官疯狂观赏。有诗曰: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喜爱牡丹的心态更与时人追求富贵有关:“由于自高宗太宗以下各级官吏服色是紫绯(赤.朱.红)色,因此长安少年争赏新开红紫牡丹,象征着将来可做穿紫袍红袍的高官,以上这些心理支配,所以牡丹能给唐人带来无限兴奋和精神上的调剂,因此造成'自李唐以來,世人甚爱牡丹'的现像。”(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