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再加上学龄人口的快速减少,大家都知道农村学校的格局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叫做“城挤乡空”,也就是说非常多的学生,进城上学、进镇上学。很多农村学校就荒芜了,或者规模就变得越来越小。
现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大致区分为3种主要的类型:
第一类就是县城的大规模、大班额的学校,它(接收)进城上学的学生特别多;第二类是乡镇的寄宿制学生,过去乡镇的中心学校都有很大的规模,有上千或者五六百人,现在(乡镇)中心学校的规模也开始变小也是以寄宿为主;第三类就是乡镇以下的 ,过去叫村小和教学点,那是在农村的最底层的困境家庭和弱势学生的选择,他们没有能力进城、进镇上学只能在家门口上学 ,所以这些村小、教学点就是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要的。
根据现在的统计,全国小规模学校就是村小和教学点一共还有10万多所,其中有8万所是教学点了,也就是说只有(如)1-3年级的不完整的年级。
2018年教育部发过一个文,特别强调建设好乡村的两类学校。这两类学校就指的是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的小规模学校。这两类学校它集中了最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点,是最需要关注和支持的。
“小班小校” 是教育现代化的理想,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从5年以前开始就把我们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改善上。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数量少、地处偏僻、生源质量差、教师也不太容易留住和教师的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等,普遍存在小而差、小而弱的状况,是农村教育最薄弱的“底部”。我们就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加强和改善小规模学校,使它成为“小而美、小而优”的学校。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一点“一厢情愿”呢。我们这些年来已经看到了很多成功的实践,也有更多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使我们看到了一些转机和希望。
为什么我们说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本身是很有价值的,甚至是具有一种超越性的价值?我们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它的小学、中学都是小规模的,都是一两百人的规模,每个班二三十个学生。其实“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的理想,因为只有“小班小校”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学生"或者"个性化教学"这样的理念。50人、80人的大班,教师是没有能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所以”小班小校”本身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成为学校改善的一个突破口,确实也有很多学校是这么做的。(杨东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