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5月份,我边在成都实习,边参加成都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会。每一天像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走,甚至有时候把自己搞得很疲惫。经常请假,在公司时候常常觉得心虚。而且,很多同事都知道,我很快就会辞职。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至今仍很清晰。
虽然跑了很多场招聘会,可是,我依然找不准我适合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是在考了研究生之后放弃,然后开始找工作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跑了很多场招聘会,面试了不少企业,也结识了一些优秀的人。当时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大学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封闭,没有给自己预留更多的机会。看到这个高校的实习项目,那个名企的竞赛机会,自己通通都错过了,我追悔莫及。也是在快毕业的那阵子,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海外交换项目,对于一个一直想出国体验生活(不是旅游形式)的我来说,真的是一个略带遗憾的消息。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年,我究竟错过了多少可能的精彩。亦或者说是挫折、磨砺、打击和进步的机会。
2
当情怀满大街风行的时候,我又开始回忆我的大学时光。
(PS. 大家知道的,中国的孩子,大学之前的时光都是宽松的校服+考试的压力+做不完的试题。)
间隔年,一个如今快烂了的词汇,却真的曾经让我伤心了一阵子。当我在杂志上看到某某的Gap Year 是多么精彩的时候,我开始黯然。
我也是一个喜欢旅行,喜欢体验生活的人。大学期间,只要有假期,我总会计划一场最经济实惠的出行。比起很多同学,我也算闲不住的人,虽不曾去过远方,但是足迹也算遍布了好几个地方。
(题外话:为此,还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怎么总是有钱出去玩,还能总是买衣服。我认为我只是把钱合理消费。例如,每一个季度固定的买几件衣服,需要什么款式厚薄就针对性的去购买,而不是乱买。如今也是,经常季节到了,需要添置新衣,我就会去购买。然后其它安排就是周末寻找美食或者景点,而不是逛街看衣服鞋子包包。)
但是,某一天,当我知道一个师妹自己攒钱买机票,努力学习英语,去马来西亚做志愿者几个月,我顿时扼腕叹息,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去体验这样子的方式。那个做志愿者的小火苗一直在心里面熊熊燃烧,至今仍未熄灭,我关注hive上面的志愿者、旅行体验信息,但是,迫于生活,我却不敢轻易踏出那一步!因为,我已经毕业了,我需要实现独立,不再给父母添负担。
大学时候,本有更多的时间、经理。勇气去完成这样子的一个梦想的。
3
工作已半年之多。虽然工作上没有遇到特别大的瓶颈亟待解决,但我总是觉得什么都想学,想成为一个更加全能的自己。
我想做一份酷炫的PPT;想要超强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要文艺范、商务范,各种形式的文案都不在话下;想要有超高的审美能力,闲来能够拍出美美的照片顺便P出几张大片;想要与同事交流,与客户对接,表达顺畅不带卡壳;想要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够与外国人顺畅沟通,甚至阅读原文书籍。然而,现在,这一切,我都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慢慢的学习。
一直在关注一个PPT大神的分享,他提到,他大二那一年开始对PPT着了迷的喜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能够每分享一篇PPT干货,都能得到我这样的小白的崇拜。由此我更是后悔不迭,是啊,PPT技能,word排版什么的,不是应该大学时候就充分掌握的技能吗?为什么我现在才如此着急的想要提高?
说起摄影,大二时候玩过一下单反,选过Photoshop的选修课。可如今的我,还是只能简单说说构图。PS?那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怎么可能会这玩意儿呢?
记得那会,每每去图书馆,总会故作玄虚的抱走一大摞书,可从头看完的顶多是那些小说、文艺散文。实用类的书籍,一次次告诉自己需要了解,可从来都看不下去那些生硬的文字。
现在的我,喜欢三毛、喜欢余秋雨、喜欢东野圭吾的小说、喜欢《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这样的文艺调调,但是也会去看《引爆点》、《大败局》、《麦肯锡逻辑思维》这种锻炼逻辑思维、实用型的书籍。并且乐在其中。我发现了他们的美妙之处,享受那种慢慢被填充的感觉。
我坚持写作,计划书单,系统了解感兴趣的东西,关注制作精美PPT的知识,去践行自己喜欢的兴趣。每个周末会努力的去满足自己爱玩爱吃的兴趣。看吧,我现在就开始计划假期的小旅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