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半夜飞回,一觉醒来,就到了年三十,窗外,大雪纷纷扬扬,是要一天一晚的下。女儿说,这真是有乌鲁木齐过年的样子了。
三口人各司其职的忙碌,女儿突然问,这样的话,晚上能出去吗?
妻子说,当然能啊,该有多少人出去,就会有多少人出去的。这雪一下,正合适,又素又雅,连心都干净啊!
女儿说的出去,对我们来说,是习惯,也是习俗。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都会拿好准备好的东西,去找一僻静之地,为那些故去的先人家人焚香烧纸,告诉他们一声,过节了,惦记了,祝福了,即便隔着不同的世界,我们照样在一起。然后回来,安安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
爷爷如此,父亲如此,我如此,如今,女儿心里也有了这个概念。
记得好些年前,女儿曾经问过我,过年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过年呢?
记得那时,我的解释也很随意,无非是迎春了,团圆了之类。到后来,自己经历了家人的生离死别,经历了多年和家乡和父母以及女儿的山水之隔,才仿佛一夜之间接近了那些传统,明了了那些以前不以为然的传承了千百年的节日和习俗的含义,并从内心一点点的接受和产生敬畏与敬意。
比如春节是迎春,更是团圆和牵念。团圆是现在的情感,牵念是过去的情感,只有沉浸在这个节日里,打开自己的情感,才会让一年动荡的心得以安定,才会在安宁之后对新一年产生期待,能踏实的面对未来。这个节日,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情感交代。
春节如此,清明和中秋同样如此,在这些节日和仪式里,我们都会由此对自己的过往,对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方向,重新打磨,收起一些浮躁,阻止一些遗忘,珍藏一些温暖,看到一些本心,然后继续前行。
周而复始中,我们年年如此,用我们逐渐看清的传承,用我们逐步理解的内涵,来抚慰我们一生难以安定的的时光。
祭奠是这样,年夜饭是这样,守岁是这样,压岁钱是这样,拜年是这样,饺子是这样,连鞭炮都是这样。
不经过时光的打磨和生活的历练,是不可能有如此认知的。一个人,总要经历过无知者无畏的阶段,才能对生活抱有该有的敬畏和敬服之心的,感恩审慎。也只有如此,才能看到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才能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但总有人说传统中,有太多的陋习,这也是陋习,那也是陋习,似乎摒弃一切传统,才算与现代接轨,与世界接轨,才能走向未来,才能持续进步。
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和那些接轨呢?为什么就没有想过现代和世界与我们接轨,我们就是传统与现代最完美融合的代表呢?尤其是,我们到底要走向何处呢?
忘了先人,忘了家人,忘了祖宗,忘了传统与传承,即便走得再远,又能如何呢?我们从何处储存温暖,从哪里去安下一颗心呢?
也总有人说我们缺乏仪式感,所以不可能走得太远。但真正的真相,却是因为我们的仪式感太完整,太讲究,太强大,太庄重,太注重情感,才总有人想着让我们放弃,忘记自己的来路和归途。
凡有正常思维和情感的人,又怎么可能放弃呢?
我告诉女儿,当一个人或一个族群的财富只能用物质来衡量时,这个人或这个族群的一切关系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利益攀比和争夺,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情感。但我们呢?物质的财富也许可以衡量,而精神和情感的财富难以想象。
这,才是我们的底气。是我的,也是女儿的。只要这些传统传承存在,我们就总能走在不虚妄的路上,不自卑,不浮夸,不迷失,温暖不离,初心依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