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绝对不要被内疚操控
关于父母的内疚
什么是内疚
这里说的内疚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感觉亏欠了孩子,适度的内疚是好事,但是很多父母的内疚感过于沉重,过度内疚是父母的无端焦虑。问题是很多父母都用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短期舒适缓解内疚,换取长期的痛苦。
父母的三种内疚:
适当内疚:适当内疚是好事,激发积极改变。
不必要的内疚:即使你的行为是无害的,你也觉得自己让孩子失望了。
习惯性内疚;莫名其妙的内疚,总是担心你做错了事,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或者终生遗憾。
我认为后两种内疚是父母或者大人面对未知未来的恐惧。一旦你用后两者内疚的态度去处理育儿种遇到的问题,那你很可能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将你认为的孩子的不足归因为自己做父母的失败。
过度内疚往往源于错误的信念
根据调查,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与孩子的健康发展没有绝对的正向关系,青春期例外。不是陪孩子越久越好,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质量。
《娇惯的心灵》这本书谈的美国一代人的成长。
作者观察这些年的美国教育,就发现美国大学出现了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现象,用上一本书的说法,大学里的「永恒少年」越来越多了。
比如说,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个本科生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他们当时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叫做「西方文学与哲学经典」。批评的理由是,这些西方经典中,「充斥着以排斥和压迫为主题的历史和叙事」,有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引发极大的情绪波动和不安全感,甚至是心理创伤。
学生们就要求,学校应该建立「触发预警」机制,也就是,教授在授课时,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前方危险」的警告,提示他们即将读到可能引起心理不适的材料。
我理解有点像电影、电视剧开头的提示:「接下来会有血腥暴力等令人不适的画面,请谨慎观看。」问题是,电视剧可以这么提示,课本也能这么提示吗?
实际上,在那之前,已经有学校明文规定,教授上课时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欧柏林学院,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之一,在2014年规定,教授上课时,要使用学生本人所倾向的性别代词。比如,有的学生不愿意被称为「he」或者「she」,那么教授就要使用性别中性的代词。否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安全甚至是受伤害。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件事,就是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都认为学生们的心理非常脆弱,需要时时刻刻被保护起来。
那为什么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变得更脆弱了?作者认为,恰恰是社会和学校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家长和教育的过度保护,给学生们带来了三个错误认知:他们会误以为凡是伤害你的,只会让你更脆弱;他们也会误以为永远相信你的感觉;他们还会误以为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近些年,国家经济发展较好,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情况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情况相当。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很多父母用一种亏欠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孩子,不停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看似是保护孩子,实则是不自信的表现导致孩子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就显得无比脆弱,而不自知。
心怀内疚养育孩子会传递有害信息给孩子
内疚是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情绪,父母很容易采取极端措施来摆脱内疚。我认为父母需要察觉自身的内疚情绪是比较难的,很多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是潜意识,首先,父母需要认同 潜意识的存在,其次才是审视自己。
避免内疚:为了避免内疚,父母肯采取极端措施来避免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坏父母。比如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减轻内疚:父母通过满足孩子的要求坚减轻内疚感。已经产生了内疚的情绪,但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讨好孩子。比如孩子哭闹,你就满足他,即便是这种满足对孩子没有好处,让步也能让父母感觉好受一点。
过度补偿内疚:比如,因为早上对孩子发脾气,晚上就应为感觉内疚而允许孩子晚睡一个小时。
面对内疚的父母,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孩子需要你表现的始终如一,需要你是能保障他们安全的权威人物。虽然孩子们想让你让步,但你要是真的让步了,又会整体上削弱他们对你的信心,孩子想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领导者,他希望看到当你遇到困难时,能承受的住压力。孩子会学会利用他人的内疚。
面对内疚的自己,我们怎没做才好
如果内疚是合理的,该怎么做
反思某件事是否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做法是不是有害。是即时的、可视的有害,没必要泛华。
出现问题就直面问题,内疚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因为3年前的离婚感到自责,你应该让时间去冲淡,如果你是因为没有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感到内疚,那你完全可以改变这个想法。
改变要从给自己立规矩做起。比如陪孩子时不玩手机。
敢于承认错误。
如果内疚不合理,该怎没做
必要把事情往坏处想,孩子会对事情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完全没法预测。
不要草率下结论,应为我们认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一定是真实情况。
原谅犯了错的自己,谁不会犯错呢?
适度内疚不是坏事,但是,认为自己是个坏人或者是个不称职的父母利大于弊,不要让自责妨碍了你成为最好的父母。
努力做到60分。完美主义代表着脆弱,完美主义的父母会以一种“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还这么对我”的心态来养育孩子,通常是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或者强迫孩子接受父母是完美的。父母应该给自己留够空间,只有自己的状态好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关心。不要怕自己会犯错,你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犯的每一个错,都是孩子增强内心力量的好时机,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失败来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提高。这里想到鲁米的诗句:伤口是光照进入你内心的地方。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不要怕挫折,因为它让你成长。
如果你能忍受内疚感,并且根据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你的情绪做出养育选择,孩子在做事的生活更容易避免外界干扰,他也更有可能获得所需要的技能,成长为负责人的成年人。
关于教孩子认识内疚
告诉孩子如果你的选择伤害到了别人,破坏了你与他人的感情,这种不好的感觉就是内疚。做错了选择,你就需要采取措施补救,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道歉或者补救不能改变他做出了错误选择这一事实。
让孩子感到内疚而非羞耻
羞耻孩子并不能激发孩子改变,反而使孩子认为自己有性格缺陷,一个认为自己不好的孩子很可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从而没有动力做出正确选择。总觉得自己做错事或者责怪自己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区分内疚和羞耻
内疚所针对的是行为。内疚是自责,羞耻是自我否定。
内疚通常是私密的。内疚是私密情感,羞耻是他人已经知情的。
内疚源于没有做正确的事。如果你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你会感到内疚,羞耻通常源于做出了事,违反了道德准则。
每个人肩膀上都又两个小人,天使和魔鬼。要听天使的话。孩子分辨事情后果的能力比较差,但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他在两个小人之间选择更简单,更符合孩子的逻辑,但偶尔他们也会因为好奇或者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故意做一些自认为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