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公司组织了好书分享活动,起初想分享余华的作品《活着》,经过一番尝试之后,发现很难将这本书的好,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表达清楚,大概是我修炼不到家的原因吧。虽然最后没分享这本书,但还是很想表达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活着》与同期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和余华早期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有很大的变化,创作的主题从“人性恶”向“人性善”转变,笔法从狂热、荒诞转向真实、典型、朴素,转型后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余华这样讲述自己写这边小说的初衷:“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到大跃进那段时期,没有复杂的人物社会关系网,也没有爱情的纠结,只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展开。主人公福贵正如他的名字,本来是一位富家公子,却整天吃喝嫖赌,败坏家门。直到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垮塌,在茅草屋中租借地主的地得以生存,朋友、父母、妻儿的相继死亡甚至还有经历战争考验,所有的一切瞬间压在了这个平凡的人身上。小说名为活着,却一直在讲死去。
文章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生老病死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有必要做过多的渲染和煽情。文中对于每个重要人物的死亡都是短短的数语,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和歇斯底里。比如有庆死的时候只是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死的时候只是说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死的时候的描述:凤霞死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这些平白简单的描述,像是在讲一件平常的事。有时候越是悲痛的事,往往看起来越平静。
第二个感受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贵由于好赌输掉了家里所有的田地给龙二,阴差阳错的最后龙二却因得了福贵的财产后被判为资本主义分子,最终被枪毙时他说了一句:“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呀。”这其中多少有些福祸相依的意味。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与无奈,或许我们可以以更淡然的心态处之,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相信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他很惨、很孤独,但我却觉得他的一生都很饱满,他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很多人真切的爱,心有所安,最后陪伴福贵的是一头耕田的老牛,有着福贵他一家人的名字。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忙忙碌碌探究活着意义的人太傻,无所事事庸碌一生更是无可救药。
网友评论